日本燃油车能用40年:中国电动汽车追赶的方向

丰田等日系车为何保值性高?

文|热点微评

电动汽车发展到今天,首批纯电动汽车已经有7年了,关于新能源汽车能用几年,电池衰减、电池质保、电池续航等电车的耐用性与寿命问题,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讨论。

一辆汽车能用多少年,耐用性如何,直接决定了它的保值率以及在二手汽车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日前,一份《2022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从厂商、品类、车型等方面分析了近一年来国内二手车的保值率情况。

从该报告的数据来看,燃油车方面,日系车继续领跑榜单,并且在保值率前五的厂商中,日系品牌占了四席。燃油车统计的是三年保值率。保值率第一的雷克萨斯,其三年保值率达到了68.5%。其次是东风本田、保时捷、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

今年纯电动车的保值率首度被纳入研究范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燃油车统计的是三年保值率,纯电动车统计的是一年保值率。以一年保值率为标准,第一位是特斯拉,其他四位分位是小鹏汽车、蔚来、比亚迪、荣威。

从报告分析来看,纯电动车仍然受电池衰减快、电子元件寿命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超过一年以上的保值率仍然不高。

而如果按照三年保值率来看,纯电动车保值性则非常低,早前有专业调查机构就公布了2019年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这个报告显示,纯电动汽车三年平均保值率只有32.31%。与当前日系燃油车保值率差距非常大。

在笔者看来,保值性低、使用年限偏低的背后,是电动汽车行业尤其是中国电动汽车未来长远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核心短板之一。

丰田等日系车为何保值性高?

在今年年初,针对苹果公司进军汽车市场的传闻,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男曾表示:苹果公司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只要有技术能力任何人都可以造车。但是,一旦他们生产了一辆汽车,他们必须在40年中面对客户和各种变化的反应中磨练自己。

丰田这番话就是暗指新能源车使用年限短,不能像丰田一样用上40年。事实上,丰田是否能用上40年,还有待考证,但是丰田的耐用性、性价比与使用寿命领先是毋庸置疑的。

这得益于日系燃油车的发动机技术领先世界,今天,无论是奔驰、宝马、奥迪还是保时捷,也要依赖日本的零部件,比如奔驰、宝马都用日本爱信变速箱,尤其是在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以及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零部件领域,全球几乎都被日本垄断。

丰田汽车的可靠性是业内均知的,在国内、海外,二三十年的丰田车并不少见。丰田汽车在设计发动机时,对发动机的寿命就是奔着30年去设计的。因此,丰田章男所说的“日本汽车能用40年”,也不算太夸张。

曾有在汽车行业的工程师表示:即使我国的发动机技术很先进,就算将日本发动机的零件拆了,也仿造不出来。这句话虽然夸张,但也间接说明了日本在发动机领域以及精密制造领域的优势是非常强大的。

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就相当于汽车的大脑,只要发动机质量过硬,造出来的车,就不会有大的问题,性价比才高,在市场上才能卖得火。

因此,日系车也经常被一些人称之为“皮实耐造”。即低故障率,耐跑,抗造。在汽车圈内,丰田汽车被业内誉为“开不坏的”汽车。

事实上,可靠性、耐用性也是丰田等日系燃油车为何保值性高的重要原因,这甚至可以说是日系车长期成为全球销量第一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因为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看,他们的汽车文化成熟,汽车对他们而言,其实就是代步工具,看重耐用性、可靠性等指标,况且如果要换车,若需要卖掉手里开了很多年车,在二手汽车市场也不难出手,因此,日系车的高性价比、口碑就出来了。

未来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竞争方向是保值性、耐用性

事实上,国内许多国人有一种自大与浮躁的心态,他们以手机类比汽车,看不上日系车的耐用性与可靠性,认为诺基亚当年可以砸核桃,但是无法改变被苹果淘汰的命运,认为日本车虽然质量可靠性不错,但在电动车新技术面前不值一提。

这种自大的心态其实更多是缺乏对产业的远见,也反应了许多国人的一种浮躁心态。

汽车作为大件高价商品,核心刚需是代步,产品质量、可靠性、使用寿命应该放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保值性也是汽车产品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环。之所以它在今天没有引起消费者的足够重视,是因为当前国内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尚不成熟,消费者处于尝鲜阶段,国内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二手汽车文化。

在当前的阶段,电动汽车比拼的是产品的智能化以及产品设计、操控体验、续航里程、百公里电耗、零百加速等方面,几乎没有厂商宣传自己产品的保值性、耐用性、使用寿命等指标。

这本质上也反应了电动车当下在保值性、使用寿命等指标上的一个弱项与短板。一个圈内人均知的扎心事实是:电动车,多数二手贩子都不收的。有业内人士曾去咨询二手车市场行情,发现车贩子宁愿要纳智捷也不愿意收电动汽车。

在今天,首批电动车已经有7年,正在步入到一个关键的拐点,即按照电动车的使用寿命,未来几年,伴随着新能源车的电池衰减,将有许多电车即将进入报废阶段或者说要流入到二手市场,可以预见的是,由于电动车的保值性差,电池衰减等原因,首批电动车在二手市场将会没有太大市场。

按照之前的电池技术,大致5年左右的寿命,就需要更换新的电池,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这些弱点可能会导致电车在二手市场被冷落,二手市场无人接收、或者二手市场接收价格太低的情况出现,这也会对消费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冲击。

因为对于要换车的用户来说,手里的车如果在二手市场好卖,相当于又赚了一笔,或者说以更低的成本去入手新车。

如果根本卖不出去,没有车商愿意接收,那么这辆车在自己手里其实就是个累赘,也变相加大了自己购买新车的成本。

因此,未来几年,二手车市场随着大量新能源汽车的流入,消费者的心态与购车看重的要素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熟,电车使用年限的积累、二手电车买卖处于高发阶段之时,首批电动车在二手市场的流转买卖可能不乐观。

两相对比,传统燃油车使用7年往往车况各方面还比较稳定,发动机、变速箱也不需要大修,但从导致二手新能源车保值率偏低的主要因素可以知道,核心是电池不保值、电池技术迭代加快、随着年限的增长,新能源汽车的价值会快速降低。

这个时候,保值性、可靠性指标在消费者购车心理上的重要性会逐步凸显,可能会成为消费者购车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甚至会成为车企的一个重要产品竞争力。

每一个产业,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消费者的需求也会不同,随着消费者变得成熟,看重的指标也会发生变化。

以智能手机行业来说,在2011~2012年前后,那个时候智能手机蓬勃发展,大量消费者处于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切换阶段,他们更多是想要低成本尝鲜体验一下智能机,过几年之后随着收入提升再换好的。

因此,彼时HTC、酷派、三星、小米、联想等中低端的智能手机产品非常畅销,那个时候,安卓手机可玩性要更好,可以刷机,也有一些好玩的趣味功能。

但当时处于智能机的前期阶段,最初的那一批智能手机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的手机卡顿、不流畅、电池不耐用、使用寿命短等局限性非常明显,这让消费者感触非常深刻,大量的手机用户开始倒向苹果iPhone的阵营。

因为当时对比安卓,iPhone的流畅性、使用寿命无疑要好很多。苹果手机的使用年限基本上都会达到3-5年之久,这导致iPhone的保值性也要远高于安卓手机。

此时,iPhone在流畅性与耐用性层面开始占据用户心智。大多数用户开始产生另一个认知:加钱买一个iPhone,可以多用两三年,从使用年限来看,偏贵的iPhone反而更有性价比。在2014年前后,iPhone6大屏手机的出现,大量消费者开始倒入苹果阵营。这款手机也成为许多国内用户的第一款苹果手机。

事实上,电动汽车的发展很可能会遵循同样的发展轨迹,在前期,许多车企都在以智能座舱等智能化体验以及辅助驾驶作为吸引用户的核心卖点,但随着电车的各项智能化指标成为标配之后,第一批用户卖完车之后,使用寿命、质量可靠性、耐用性将成为存量市场换车的重要参考需求。

这个时候,比拼的往往又将回到软硬件的综合竞争力包括整体质量、芯片、电池等方面的自主核心能力与产品寿命。

从手机市场来看,后来国产手机集体堆料走高端,但用户并不买账。堆料带来的体验与苹果的软硬件的综合体验高度耦合的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苹果在操作系统之外,在A 系列芯片这个核心硬件性能上与其他国产手机拉开了差距。这导致苹果强者愈强,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今天,不少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发布了不少于8年或12万公里的保修期。特斯拉的保修期为8年或16万公里。设置8年的保修期,电动车企或也有过严谨的计算。

简言之,8年之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以及各种零部件或会迎来一个关键的衰减节点,这个时候无论换电池、还是换新车,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笔大的开支,在这个时候,消费者或许会意识到燃油车的优势。

因此,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如果有电动车企现在就着眼于汽车的保值率、使用寿命与耐用性等硬指标的提升,着力提升电车电池、整车质量等各方面的性能与品质,在这方面占据用户心智,未来几年,伴随着汽车产业步入到成熟期与新的发展阶段,消费者的需求与认知发生变化之时,可能会迎来收获期。

因此,当丰田章男说日本燃油车能用40年之时,当时有用户嘲笑丰田会是下一个诺基亚,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纯电汽车上搭载的主流锂电池大多数都只能使用10年左右的时间。

从今天来看,国内电动汽车市场也正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目前中日电动汽车都在争夺可再生电池,两国的蓄电池行业众多厂商开始研制氧化还原液流型电池,该电池是一种“全液体型”电池,优势是使用寿命长以及安全性高,它的耐用年限可达20年以上。

因此,无论是从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还是国内电动汽车行业需要发力解决的核心短板以及从更加长远的竞争力角度来看,使用寿命与年限的竞争将是绕不开的一个坎。日本燃油车能用40年,无疑是值得国内车企学习的,电车的使用寿命如果能达到20年,可能都是一个艰难的目标,这恰恰是中国电动汽车需要努力与追赶的方向。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