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养老”,总差“最后一步”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如何养老”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文|互联网那些事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如何养老”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但最近,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早地站到了热议中心:他们有人提前40年规划老后生活,做起了储蓄投资;有人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老家给父母买房养老;还有人选择早早进入养老行业,想在风口来临时抢占先机……

最近,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喜欢上了助老产品。

两万多名自称是“精神老年”的年轻人在豆瓣上建立了一个生活小组,分享长寿秘籍、养生运动、助老产品等,宣称“要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快乐的生活”。“相比于锁死25迈”的电动车,他们喜欢上了“30迈、40迈”的电动轮椅;为了在床上实现斜躺看剧,他们增设老年靠背支架;为了蹲马桶后能优雅起立,他们在厕所安装起身神器“一字扶手”。

爱上电动轮椅的年轻人/社交平台截图

与社交媒体上爱上助老产品的人不同,35岁的马莉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把科技产品纳入自己和父母未来的养老规划中。“等我老去,我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这是她最近日夜思考的问题。

今年,她60岁的母亲刚经历完房颤手术,心率和血压需要24小时进行监测,迫使她开始开始研究是戴健康手环还是心电监护仪更方便。而且以后母亲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会站不稳,也需要配备上带滚轮的步行器。马莉认为,“无论是给父母养老,还是规划自己的养老,都应该与时俱进,关注一些科技产品。”

据人社部预测,“十四五”期间,国内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中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高质量养老这个问题越来越难回答。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除却子女照顾,借助更多科技产品,或许也可以实现更智能、更人性、更科学的养老。

01 适老产品花样多

家住南京华侨路的张桂芬老人,3年前老伴去世后就开始独居,唯一的女儿远嫁到浙江后担心她一个人生活,给家里装上了摄像头。但因为工作原因,女儿只能下班到家才有时间查看。

有一次,母亲在家里跌倒后几个小时才被发现。事后她女儿想起来总是心有余悸,“妈妈躺在地上,我在千里之外却无能为力”。

担心老人跌倒引发疾病的并不是只有张桂芬的女儿,老年人因为跌倒致病甚至致死的案例并不少见。

武汉市汉口医院超声影像科副主任谭杰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有30多万人死于摔倒,其中绝大多数是65岁以上的老人。而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4000万老人至少跌倒一次,其中每一万人中就有8位因摔倒而过早死亡,有40%-70%的老年人因为摔伤需要就医。

人从低龄步入高龄阶段后,身体机能开始下降,导致出现疾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行动力,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亲人的照顾,也需要科技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目前已经有AI防跌倒产品在家庭和养老院里使用了。在国内,深圳一家养老护理院就引入了一款名为“隐形护理员”的AI产品。美国公司的“SafelyYou”也为老年人和患有阿兹海默症、痴呆症和认知障碍等问题的人提供基于AI的跌倒监测技术。

SafelyYou技术说明/品牌官网截图

初此之外,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能够监测老年人血压、血氧、血糖、心率、运动、睡眠的智能硬件已经越来越多,比如失智老人的防走失预警器、智能监护床垫、居住环境检测器等。

失能老人可能对于“科技改变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

吃饭、穿衣、上厕所、行走……这些正常人的基本需求,对失能老人来说却很困难。针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即使再专业的人员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但现在借助于智能设备,对于失能老人的护理效率可能会得到提高。

比如会唱歌的“全能拐杖”,不仅能为老人提供稳固支撑力,还能根据老人正在行走的道路情况感知障碍物,及时做出调整。它同时还是一台一键SOS的贴身报警器、简易通话工具手机、便携手电筒、便捷座椅、小型测量仪、360度智能音箱……

全能拐杖的功能介绍/品牌天猫旗舰店截图

还有专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计的智能马桶,可以自动冲洗、辅助站立,甚至还有自动抽纸擦干的逆天操作,免去老人如厕的一切顾虑;如果是丧失行动力的老人,还有“大小便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全程自动化处理大小便护理问题,既能减少二次感染,还能保护老人的隐私。为了方便帕金森、脑梗后遗症等老人自主就餐,研究人员也开发出了“电动防抖餐具”,和正反都能拿、左右手都能用的筷子。

科技普惠才是技术进步的最大意义,科技产品不仅能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安全,也能在吃穿住行这些“小事”上让他们更方便、更有尊严。

02 老年人也需要ChatGPT

老人并非都是独坐室内闭目养神,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比年轻人少,不仅要有地方住、有东西吃、有人照顾,还需要和世界保持交流。但流行文化往往忽视了身体健康、性格活跃的老年人,助长了隔绝感的滋生,使老年人失去了价值社会成员的认同感。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几乎总是由某种形式的“失去”所引起的:失去身体健康、失去家人陪伴、失去社交、甚至对周围一切的感知。

《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736万人,其中空巢老人占比目前已超过一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70%,按此计算,空巢老人数量超过了1.3亿人。

人口老龄化情况/来源:国家政务服务平台

这些空巢老人不仅需要更多能够帮助减轻体力负担的家电,比如扫地机器人、智能电饭煲;也需要排遣孤独、增加社交联系的科技产品,比如虚拟人和陪伴机器人。

此前有报道称,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期间,将会有60万个虚拟人进入老年家庭,跟随老人们的意愿,“化身”他们的子女、儿时玩伴、甚至是逝去的亲人,在看护老年人的同时带去情感寄托。比如当一位独居老人十分想念外地的小孙女,机器人Pepper就可以通过对老人话语的样本学习,让自己像老人的小孙女一样,模仿她的语气陪伴聊天。

面向中老年的服务机器人,除了人机互动、亲情语聊功能之外,将具备更多娱乐教育特质。

比利时一家机器人公司开发的“卓拉”,就可以模拟人的一些动作和表情,还会唱歌、跳舞。

赵丽蓉在31年前的小品《妈妈的今天》中就说过,“老年人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年轻人可以享受元宇宙、AR等带来的黑科技体验,那谁又能说未来机器人不会是老年人的ChatGPT呢?

03 无法跨越的鸿沟

在科技普及背后,老年群体仍然面临着跨越鸿沟的孤独。许多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年人,仍然在重重消费陷阱和智能困局中艰难突围。

“电视把我爷爷逼成这样了。”一位叫“无糖鸡屎”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家中明明已经给电视交了那么多钱了,却什么电视剧都要会员。”她分享了自己爷爷写下的满满几张A4纸的电视剧名单。“爷爷在手机里找电视剧名字,一个个在电视里找,能播的就打钩。”

“智能电视把我爷爷逼成这样了”/图片来源:小红书@无糖鸡屎

像这位老人一样被电视的繁多会员弄得焦头烂额的不止一位。连年轻人都搞不清的收费机制,老年人上手更是茫然无措。

在豆瓣“适老化改造”小组里,三万五千多名年轻人发布着各类求助,为自己父母的养老操碎了心。“有好的助听器推荐吗?”“老人找不到家怎么办?”……在众多的求助帖中,我们发现基于老年人不同情况,“室内家居”“室外出行”“电子产品”“身体状况”等各种情况下的特定需求很难仅仅靠科技产品解决。

但乐观的是,科技适老化已经被重视。

社交类APP上线关怀模式、长者模式,文字段落调整成更符合老年人的阅读习惯;视频网站推广“AI长辈模式”,子女可以远程代登录、代支付;手机厂商推出简易模式和老年模式,支持图标和文字放大、语音读屏等功能。百度、美团支持语音搜索功能;支付宝还可以关联亲情号,直接异地帮父母完成操作……

《中国电信手机终端适老化指引白皮书 2022版》显示,2022年智能手机适老化得分为94.3分(总分120分),适老度为79%。

各大品牌适老化改造得分/来源《中国电信手机终端适老化指引白皮书 2022版》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科技也不例外。

老年人因为学习能力、视力、脑力的逐步下降,接受起科技产品来并没有十分热情,再加上科技带来的未知感,老人也会产生本能排斥。对于他们来说:智能手机字太小广告太多、外出就餐只能扫码下单、看病预约医院需要自助挂号……老年人对自己驾驭新科技越来越没有信心。

APP适老调研/视频号“小马哥的朋友们”截图

为了能真正了解老年人对于科技产品的接受程度,《互联网那些事》团队线下走访了一些老人,他们有儿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有养老院的独居者,也有离开农村的务工人员。

有一位老年人为了和外地的儿子偶尔“见”一下,买了智能手机,配了老花镜,摸索着使用微信……可即便这样,也经常因为“视频聊天不会转换摄像头”“不会打开听筒模式”“不会收红包”等,被儿子抱怨“怎么教也记不住”。

但也有子女为了方便父母出门,开发了使用简易的小程序,不仅能定位到老人所在的位置,还能在线搜索附近的任何地点,老人自己操作不了还能分享给别人去操作。

子女的耐心和爱心,才是老人最真实的安全感。

智能手机的适老模式已经推广几年,但所有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中,超过一半并不清楚可以选择适老模式,而年轻人中知道适老模式的也并不多。对于老年人来说,科技可能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便捷、更舒适,但是也需要年轻人和社会,成为链接他们和科技产品的桥梁。

时间无法停住,衰老避无可避,谁都年轻过,但不是谁都老过。

(文中马莉、张桂芬均为化名)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