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言良语
学习机一台5000元,家长凌晨上线蹲点抢购。还有媒体称,在小红书上,“学习机”话题已经有近120万篇笔记,机器测评的帖子里挤满了选择困难症的家长。
教育硬件30年都没火起来,如今被AI加持的“学习机”反而火了。
就像当下的天气一样,教育智能硬件行业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其中。“传统学习硬件公司、3C公司、教育科技新兴玩家”三大流派争妍斗艳、龙争虎斗。
那么,曾经被认为“智商税”的学习机真的能帮到孩子学习吗?
01
有人说,因为没有董宇辉,所以教培原址飙起了学习机的狂风。
其实,有董宇辉的地方也在批量生产启蒙双语掌上学习机呢,而且甄选的是中英头部知名教育资源。啥事一旦都上升到“甄选”的层面上来的时候,一切都不是简单的“工艺品”了。
我很想提醒大伙,你不能在安静的时候打开各大短视频APP,除了那条快疯掉的压过高考的“太古街”之外,扑耳而来的却是蕴含着暗戳戳较量的学习机广告;再擦亮眼睛一瞅,不少名人也在直播间对着学习机赞不绝口呢,其实他们只看出那块小屏幕“好性感”而已。
也有人说,2022年是智能教育硬件元年,其实说起这“物件儿”可有年头了。说起学习机的“励志成长”,可谓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自2000年第一台学习机(复读机)的问世,至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潮,直到07和08年才逐渐成熟完善,之后又开始回落,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机市场陷入沉寂。
近两年,受“双减”政策和疫情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教育智能硬件赛道异军突起,成为众多科技领域玩家布局的重要赛道。包括新东方、好未来、有道等此前的K12赛道多家公司已加入学习硬件大战,再加上跨界而来的百度、字节跳动、科大讯飞,还有这个领域原本的巨头步步高、读书郎等。如今,智能硬件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新战场”。
也是在一刹那,这些有着历史背景却身披过硬铠甲的“新物种”浩浩荡荡起来,车轮滚滚之处一片“戈断马鸣”。
教育硬件领域,群雄争霸,此刻的“英雄群像”却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中国智能教育硬件发展史上的重要收藏。
我一直在思考,一种模式的成功,不是硬碰硬地举着“锅”声嘶力竭,也不是请压根就没上几年学的明星“吹嘘”,而是打捞和收获一群受益者默默地注视,而后如果有人大声喊一声:感恩,类纸屏! 我想,这才是壮怀激烈后的成功。
很多玩家不明白,仅仅一味地“硬碰硬”地炫耀AI技术,殊不知自己摆错了摊儿,等回过头来一瞧,周围已是荒烟野蔓的“不毛之地”。
如此“咆哮地”强调硬件,但硬件本身哪有什么“壁垒”?真正的“壁垒”是技术之外的教学,更是技术之外的“学习提案”。
硬件的“高矮胖瘦”是可以模仿的,但课程的规划与设计以及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和高效性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这跟完整、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有关,自然也跟教研人员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有关。
所以,我们一味拿硬件说事,就很容易忽略学习机的本质,也就很容易在教育领域做些“南辕北辙”的事儿。
02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无AI就无法生活的时代。
不论我们把学习机说得多么智能、神秘和强大,它就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工具而已,在我看来,AI智能学习机实际上就是21世纪初期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在全国中小学实验区推行的学科评价工具。
为什么敢这么说?因为当年我就是这个实验项目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有机构说了,我们具备了强大的智能评价技术。但这种智能评价仍停留在原始的单一的学业水平的评判上,比如对孩子作业、试卷等内容,通过AI技术进行批改,去分析孩子的学业水平;这仍然是自上而下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而它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尤其是忽略了对学生非量化品质的关注和激励,比如态度、情感、自主探究、文化意识等非量化的内容。
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小初的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偏弱,我们仅是实现趣味性的互动,这种单一的重复的互动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学习机可能很快成为孩子的一款普通的平板电脑。
学习机作为孩子的一种学习工具,不只是前沿的技术的简单加持,不论你有能力搭载怎样的模型,其背后需要考量的因素会很多,不只是简单的教育资源的聚合,更关键的是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成为一种健康、有趣、可靠的学习伴侣。
也就是说,哪家玩家如果能把孩子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变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这家的学习机才能成为智能教育硬件市场中的“翘楚”。
教育评价的概念源于西方,是由美国的教育家泰勒在1929年首次提出的,谈这个话题会很“啰嗦”,我们还是聊聊学习机内置的教育资源的问题吧。
目前,各玩家的学习机产品都做了学习资源的聚合,各种“特异功能”的推广让人难以区别和甄选:哪怕你中英口语对话多么强大,或者你分层知识图谱如何科学和严谨,但资源是否优质,是否真正能提供可以帮助孩子提升成绩的“学习提案”,这让家长很难快速抉择。
尤其是家长面对非教育科技公司的产品,难免会产生可以理解的疑问,相比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深耕教育几十年的传统教育科技公司,家长显然会对后者更有依靠感和安全感。
因为一味在学习机内堆砌资源,不给孩子提供提升成绩的解决方案,反而只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这与“双减”减负增效的政策及目标背道而驰。
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各玩家提出的所谓“家长伴学”,会让绝大数家长“哭笑不得”:如果能“伴学”,就不会请AI学习机到家里来了。其实各玩家提出的“家长伴学”的概念就是“家长监管”,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伴学”是一种有温度的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今天教育的最终的差距,其实是在“陪伴”中产生的差距造成的。“陪伴”区别于“监管”,“陪伴”又区别于“陪着”,“陪伴”注重的是过程,一切教育结果都是“陪伴”的副产品。
殊不知,“伴学”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行为。从孟母“断机教子”,到苏轼母亲程氏“寒灯夜课”,再到明清母子“青灯课读”......在古代“伴学”的路上,也的确不缺与娃斗智斗勇的硬核“妈妈”们。
但,我们仍可以肯定的是,“伴学”绝对不是家长的远程“监视”。
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伴学”,又要奢望孩子通过学习机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承载大模型的“教育理想”难免会很尴尬,更尴尬的是它确实很遥远。
除了内置豪华的教学资源之外,考虑如何让孩子的学习热情变成一种可持续行为的机构并不多,如果有探究性的考虑,至少考虑得过于肤浅、简单。
所以啊,我们不要轻易把“狂飙”的自信都寄托于脱口而出的所谓“牛逼”的AI技术上。
如果超级算法很丰满,思维方式很贫穷,真的很难将大模型产业与眼下正在经历的人类历史上更加狂热的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
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在AI层面“醉”得一塌糊涂,我们欠缺的甚至最无知的地方就是:总是忘记把学习兴趣的“盐”和“味精”放进教育资源的“汤”里。
03
“盐”是一种好东西,把适量的“盐”放进“汤”里,味道会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
你熬鸡汤的砂锅材质再“硬”,外形再“精致”,如果不加点灵魂的“盐”,相信会有很多人难以喝下去。
研发学习机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通过AI来驱动教育变革的时候,少说偏话,少总结和炫耀与教学核心无关的话题。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了舌尖上的词汇,但仍有不少或者绝大对数家长对此一头雾水。我们对于技术说得越通俗越简单越好,多强调技术之外的教学为宜。因为不论怎样,我们提出的颠覆式、革命式的教育理论或技术术语,是否注重应用,是否真正遵循教学阶段和学习阶段的规律,这是根本中的根本。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科技赋能的“掌上学习”,尽管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但毕竟是还原传统教学情境的一种探索与尝试,“学习机”的技术能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学业成长,这才是目前所有参与学习机“大战”的机构应该考虑的课题。
人教社一位课程专家表示,“学习机”相对传统教学来说,确实是一种新鲜的教学生态,教育在变革,教学方式也要逐步变革,这是值得欣赏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只是这种尝试和探索不能因为技术的优势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如果只为应试提分而创新一种更加机械的灌输模式,这恐怕也是AI智能的一种“倒退”。
不论是在学校学还是在家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在乎学习情境感受和追求“学习体验”。此外,他们还想获取知识的过程能够轻松愉快,而对于学习机而言,主导这一过程的,便是学习机华丽外表背后的多元、多维、多样的评价方式。
一款学习机应在技术的帮助下,做到读懂学生的缺点、问题和感受,提取学习过程的有效信息,这样的充满诗意和情感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习回归到对问题探索的本源上来,让教育回归对人的主体发展的真正意义上来。
再说下去就有些“坏”了。
我只是想说,这个世界上能否有一款学习机,可以成为学生的话题,继而又被学生带往遥远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