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火种 一号
编辑|美美
Kimi概念火了,但愿这样的火爆并非一时。
Sora横空出世之后,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Kimi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新宠。与此同时,围绕Sora概念、AIGC、短剧游戏等展开的“人工智能+”概念股也涨势凶猛,还顺带带火了一个新AI概念——Kimi概念股。
自3月20日以来,与Kimi相关的概念集体爆发,包括华策影视、掌阅科技、中广天择等集体高开。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截至3月22日,Kimi概念股依旧持续拉升,华策影视触及20%涨停,中文在线涨逾15%,中广天择、掌阅科技涨停。
市场的火爆,也让Kimi的APP和小程序系统流量持续异常增高,并在3月21日下午一度宕机,无法正常使用。面对这种情况,其母公司月之暗面发布了说明:从3月20日9点30分开始,观测到Kimi的系统流量持续异常增高,流量增加的趋势远超对资源的预期规划。这导致了从20日10点开始,有较多的SaaS客户持续的体验到429:engine is overloaded的异常问题,并对此表示深表抱歉。
究竟这个引爆市场的Kimi以及其背后的月之暗面是什么来头?
凭长文本处理能力突出
Kimi,完整的称呼是Kimi智能助手,它是由国内大模型独角兽公司月之暗面推出的C端产品。作为一个类似ChatGPT的产品,Kimi智能助手能够实现流畅的中英文对话、联网搜索、编写代码以及长文本总结和生成等能力,其中最突出的是其长文本处理能力。
2023年10月,Kimi智能助手初次亮相是,就凭借着约20万汉字的无损上下文能力,帮助用户解锁了包括专业学术论文翻译理解、辅助分析法律问题、快速理解API开发文档等使用场景。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的三个月期间,Kimi智能助手的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50.83万、112.85万、298.46万,同比增长122%至164%。
而在3月18日,Kimi智能助手更是开启了功能内测,将无损上下文从20万字提升到了200万字,而尚未上线的GPT-4.5 Turbo上下文仅能同时处理约20万个单词,与之相比,Kimi智能助手此次升级后的长文本处理能力达到了它的10倍。此次升级加上市场的火爆,让Kimi的用户量发生了猛增,工程师不得不进行紧急扩容,并实施更多应急措施。
成立仅一年就融资三次
开发Kimi智能助手的是一家名为“月之暗面”的公司。月之暗面成立于2023年3月,由清华90后毕业生杨植麟创办。值得注意的是,创立到现在近一年的月之暗面早已踏上了资本征途。
在创立仅三个月时,月之暗面就完成了超过2亿美元的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真格基金和砺思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到了2023年去哦月,Kimi智能助手亮相之时,月之暗面又获得了来自红杉中国、今日资本以及砺思资本等投资机构的近20亿元投资。
而到了今年2月,月之暗面又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以15亿美元投前估值完成了超10亿美元B轮,参与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小红书、美团还有红杉中国等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使其估值成功达到了25亿美元,约为人民币180亿元,成为中国大模型赛场上现阶段估值最高的独角兽。
而据此前报道,月之暗面目前团队成员尚未超百人,其中大部分为技术人员,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获得这么多融资,除了Kimi智能助手在市场上的优异表现外,与其创始人——90后的杨植麟也有不少的关系。
怀抱理想的天才创始人
对于杨植麟,业界评价他是坚定的AGI信徒和有技术号召力的创始人。生于1992年的他,是中国大模型创始人中年纪最轻的,但他的学习和工作履历很多都与通用AI相关,论文更是被引用超过了22000次,在AI大模型这个行业中,他的经验并不比其他人少。
杨植麟是典型的学霸,他出生于广东汕头,高中也是在当地的重点中学——金山中学度过的。在高中期间,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他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大赛中拿到了广东赛区一等奖,还因此拿到了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
2015年从清华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之后,他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读了博士,师从苹果AI研究负责人Rualan Salakhutdinov 和谷歌首席科学家 William Cohen。在此期间,他先后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Transformer-XL和XLNet两项工作,在谷歌学术上被引用近两万次。
月之暗面已经是杨植麟第二次创业,在创立月之暗面之前,他还曾与他人共同创立了循环智能,也拿到了红杉中国的投资,并在2021年和华为云联合推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中文语言模型“盘古”。
在ChatGPT诞生之后,杨植麟从美国回到中国,和另外几位创始人周昕宇、吴育昕、张宇韬、汪箴等创立了月之暗面。面对国内加速AI落地的实用主义,人人都在喊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契合)、人人喊商业化的中国AI生态,杨植麟依旧怀抱理想,他说,“AI不是我在接下来一两年找到什么PMF,而是接下来十到二十年如何改变世界。”
也因此,他没有像其他大模型公司那样,做风险更低,更稳妥的B端生意,在医疗、游戏等细分场景中找落地,而是做了一款C端产品,我们上面所提到的Kimi Chat。Kimi还是杨植麟的英文名。
对于这样一位技术出身,还怀抱理想的年轻AI科学家,能否在中国的现实主义中找到生存空间,当下Kimi概念股的火爆,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但希望这不是一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