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易财经ESG 陈雳
我国绿色金融起源于2015年,在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表明将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证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意见》首次确立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架构,首次给出了绿色金融的“官方”定义:绿色金融是指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同时,绿色金融有两层明显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诸多极端气候现象频发对生物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构成威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各国共识。
绿色信贷是最为活跃的融资工具
绿色金融作为支持低碳、环保、可持续项目的重要政策工具,有助于促进全球环保目标的实现。
“双碳”背景下,各行各业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产生较大资金需求,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有义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其中绿色金融作为向低碳转型领域提供大规模资金补充的重要金融工具,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供给端,绿色金融一方面向实体经济的低碳转型需求提供合适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可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需求端,绿色金融将对使用者也带来“绿色声誉”等方面的好处,由于部分地区为使用绿色金融工具的企业提供了政策补贴,企业利用绿色金融工具推动自身的降碳工作将享受较低的利率等,是一种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也是建设低碳品牌的良好机会。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绿色金融通过向低碳转型项目提供资金资源支持,向节能减排和减碳项目提供信贷服务等能够推动高耗能高排放单位实施节能减碳改造升级行动,为低碳技术的产生与推广提供环境,从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股票指数和碳金融产品等。
其中绿色信贷是最为活跃的融资工具,近年来发展规模高速增长:绿色信贷是指投向绿色项目、支持环境改善的贷款,对于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及项目,加大贷款支持或提供优惠性的低利率政策;
对于污染型的企业及项目进行信贷控制,达到信贷资金绿色配置的目的。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3.09万亿元、7.87万亿元和4.2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38.5%和36.5%。
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7.32万亿元,同比增长30.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在碳减排方面,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0.43万亿元和9.8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
另外较为活跃的绿色金融工具是绿色债券,2023年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481只,发行规模8548.54亿元,在政策、债市完善的背景下已形成较大规模。
相较于其他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的优势一是政策支撑体系完善,实施制度健全,在信贷、债券的发展基础上进行“绿色”迁移较为容易,具备可普遍推广使用的条件;
二是作为融资工具来讲具有更低的融资成本,能满足绝大多数项目的融资需求,具备规模化发展的环境;三是信贷、债券应用需做到严格的信息披露,具备较高的信息透明度高,能有效减少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性,产品风险较低。
例如2021年3月4日,中国华电成功发行首期“碳中和”绿色债,发行规模15亿元,期限2年和3年,票面利率分别为3.35%和3.5%,最终认购倍数达到2.86倍和4.03倍。
该期债券是首批登陆上交所“碳中和”绿色债品种,是中国华电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重要举措。同时,川财证券也积极协助中国华电系统成员单位承销债券,2022年参与完成相关承销发行工作,融资金额20亿元,承销金额8亿元。
重视风险管控可降低绿色产业投资风险
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金融工具,亦有助于推动绿色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通过提供信贷、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可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可帮助绿色产业降低融资成本和运营风险等;通过支持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界定绿色产业时,可对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创新、政策合规等方面予以关注:例如项目是否有助于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是否具有商业可行性和经济效益;项目是否能够提升社会福祉和促进社会公平;项目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或者创新模式;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要求等。
根据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典型的绿色产业领域例如:清洁能源方面,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方面,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公共交通系统等;绿色建筑方面,如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建筑材料、智能建筑技术等。
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引导方面包括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支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制定和完善绿色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中,技术创新方面包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出绿色低碳创新手段;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绿色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除此以外,还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等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增强,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相信绿色金融标准的完善、细化将会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结合当前对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的重视,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对风险管控的重视也会促使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力度增强,降低绿色产业的投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投资机构可能面临项目信息披露不完善等带来的风险,也可能面临短期内项目收益较低的风险。
绿色投融资项目的成本收益核算不够标准,制约绿色项目融资贷前审查和贷后评估,可能带来信贷风险;可能存在洗绿、漂绿现象,以绿色项目为名义募集资金但未用于绿色项目的情况,或者通过操作将不符合绿色标准的项目提升为符合标准,这些都将带来投资风险;
绿色项目投资盈利周期长、空间小,投资机构可能首先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牺牲一定的经济效益,短期内项目回报率较低。
为识别和防范投资新兴领域项目的风险,投资机构首先应当做好尽调,通过确认项目资金用途、查阅项目信息披露报告等确保资金投向符合绿色产业标准;
其次投资机构要加大审查力度,强化与项目相关方的沟通,对项目业主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持续追踪项目资金流向,加强项目风险管理;
此外,投资机构可以邀请第三方认证机构或请项目业主提供第三方认证资料,确保新兴绿色产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国内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阶段
目前,国内绿色金融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提出,使得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标准体系、市场规模等多个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多元化发展,有力支持了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支持了我国在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设备、电动车、电池等产业的发展。
如在政策方面,我国是全球首个建立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2016年8月,中国央行等七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架构。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等具体措施。中国人民银行还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为重点工作,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
2024年3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绿色金融市场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绿色金融体系的几个重要支柱进行了全面梳理,旨在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并系统性开拓转型金融、碳金融等新的领域。
随着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绿色金融将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放眼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ESG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导致ESG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企业和投资者难以准确理解ESG的功能;部分企业在ESG信息披露中存在不透明或不准确的问题,一些“漂绿”“洗绿”项目导致投资者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些都可能导致对ESG的质疑的现象出现。
首先,当前舆论对ESG的批评,并不能简单等视为“反ESG运动”,批评质疑体系的不完美并不意味否定它的核心价值,践行ESG仍是全球范围内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为此,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协调,推动ESG标准的统一和完善;加强监管,提高ESG项目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增加ESG表现的真实可靠;注意经济效益和风险管理,避免过度追求ESG表现而忽视其他重要因素。从而更好推动ESG健康发展,充分发挥ESG作用,降低对ESG的质疑。
为构建更全面、包容且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概念,可从标准、范围、国际合作和发展碳金融等方面着手:
一是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化进程,推动 ISO 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促进全球绿色金融体系的协调与统一;建立绿色信贷统计体系,系统性追踪和评估绿色信贷的规模与质量,强化风险管理;制定适应性强的信息披露标准,增强市场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识别和信任,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二是扩展绿色金融支持范围,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新方向,不仅要投资新能源、电动车等“纯绿”或接近“纯绿”的经济活动,还应该支持目前还属于高碳的行业、企业和项目向低碳转型,为符合政策要求的“两高”企业降耗升级、绿色转型等项目提供贷款等,可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覆盖范围更加包容。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继续在G20框架下推动全球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共识,推广与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资相关的自愿原则,支持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引导国际资金投资于我国的绿色债券、绿色股票和其他绿色金融资产,国际互动交流将显著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量。
四是逐步发展碳金融,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中关注减缓气候变化相关内容的重要分支,对于支持企业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逐步探索构建碳金融体系也有助于构建全面的绿色金融概念。
目前碳配额市场具备发展衍生品的基本条件,区域试点碳市场在制度和碳产品已有前期探索,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建设的意愿度较高,可有序发展碳金融衍生品、拓宽碳金融创新业务,激发碳金融市场活力,切实提升碳金融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