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机构之家
近期,A股各家上市行的中报、犹如饭局里的“上菜”一般持续披露,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而随着半年度业绩的披露完毕,当下就进入了“觥筹交错”、“品尝菜肴”的阶段。
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在对于A股上市行的多维度分析中,市场也逐步注意到了一点,那就是上市银行的投资收益有了广泛的增长。
在42家上市行中,共有32家实现了增长,并且收益增速普遍较高。上述行上半年共计实现投资收益2640.59亿元,同比增长573.60亿元,平均增速为27.75%。
其中,中小银行的增长更为普遍和明显,如正遇到“大城市病”困扰的上海银行,上半年投资收益79.6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91.40%;即使考虑到业务的稳定性,在更具规模的六大行里也有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实现了可观的增长。具体地,农业银行上半年实现投资收益151.78亿元、同比增速26.73%;而中国银行上半年实现投资收益187.41亿元,同比去年的102.28亿元增长了85.13亿元,增速高达83.23%,在六大行中高居榜首。
那么,为何一时之间,投资收益成为了银行的“香饽饽”?
“主营”乏力下投资“副业”成新增长点
逻辑也很简单。人一旦收入承压,都会有搞“副业”的冲动,银行亦是如此。
传统上,投资收益是银行的“副业”,其兴起的背后实则是银行“主营”乏力之下,所寻找的新增长点。
2024年半年报A股上市行投资收益增速情况一览
单位:亿元,%;基础数据来源:iFind
众所周知,当前的银行业正处于历史性的节点,由于净息差持续缩小、导致“主营”的利息收入日益承压,不得不在有限的选择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种新的增长点,既要有增长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规模,而“投资收益”恰好就契合了要求。
以中国银行的半年报数据为例,在3170.76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利息净收入”为2267.60亿元、同比下降3.09%,紧随其后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428.60亿元、同比下降7.58%;剔除“其他业务收入”的杂项后,就只有“投资收益”187.41亿元尚具有一定规模。
尽管“投资收益”的规模也略显不足,但其83.23%的同比增速,已足以对冲前两者3.09%和7.58%的降幅。主要基于如此,2024年半年报中国银行的营业收入仅从去年的3192.07亿元降至3170.76亿元,同比仅微降0.67%。
投资“副业”的兴起也离不开大环境使然
另一方面,银行投资“副业”的兴起也离不开大环境使然。
中国银行在日前披露的半年报中明确表示,投资收益等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主要是本行抓住市场机遇,投资收益及贵金属销售收入增长较好。”
尽管中国银行在半年报的《利润表》附注里,也披露了该行的投资明细。但对于我们了解该行的投资方向及规模而言,还是略显抽象。具体情况反而在《资产负债表》中有一些线索可寻。
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涉金融投资收益及贵金属科目情况一览
单位:亿元;基础数据来源:iFind
可见,中国银行涉金融资产类的最大增量就是“其他债权投资”,从去年6月末的2.85万亿元增至了现在的3.57万亿元,增幅24.99%;紧随其后的就是“贵金属”资产,账面价值由863.22亿元,剧增至现在的1386.19亿元,增幅高达60.58%。
一方面是投资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是资产价格的牛市,则“投资收益”的增长自然也水到渠成。
今年以来,市场收益率的走低,“资产荒”下反而使得无风险、低风险的资产受到市场追捧。无论是银行股还是超长期国债,均收益率可观。而这些,都给银行的投资操作留出了巨大的空间。
虽然近日银行板块有所回调,但全年至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市场中“最靓的仔”;8月末,甚至仅是6大行的市值、就超过了整个创业板1290家个股的总市值。8月28日,板块指数(880471)盘中曾摸高至2730.34点,相比年初增幅达到了惊人的34.29%。
而作为银行投资重点的债券也不遑多让。5月22日上午,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了年内首只超长期特别国债(24特国01,代码:019742),上市首日即大涨25%触及停牌,这在走势较为稳定的国债品种中是极为罕见的。而场内的国债ETF品种,年度收益率超过10%的也时有所闻。
此外,近年来随着国际地缘及美联储议息等因素的影响,黄金等贵金属投资也迎来了一波行情,价格从2023年初的1800美元/盎司一线来到了目前的2500美元/盎司一线。这种价格的上涨,也使得账面的资产价值有了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