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卖来卖去”很多次后,27年锂电老厂迎来央企新东家!

恐怕在并购之后内外部危机仍难解除。

文|华夏能源网

锂电央企力神青岛将迎来新“东家”,中国一汽将实现控股,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同步参与。

9月25日,在国资委主办的央企专业化整合推进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力神青岛”)是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力神电池”)旗下动力电池业务板块主体,中国一汽将通过投资控股中国诚通所属力神青岛,实现后者重组。

此次收购信号明确,官方信息称,本次整合是为了“共同打造国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推动中央企业新能源汽车业务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力神青岛将全面融入央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中国一汽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力神青岛是否会注入一汽控股的上市公司将值得期待。”

关于力神青岛的往事,在中国锂电产业发展史上着墨许多,并经历了多次“卖来卖去”的坎坷历程。那么,成立27年来,力神电池是如何一步步从第一梯队走到行业边缘的?

27年动力电池央企迎“新东家”

力神电池企业历史较长,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最早从事锂离子电池研发与制造的企业之一,曾与比亚迪、比克电池、ATL齐名,曾位居国内动力电池装机厂商前十名。

力神电池下设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和动力电池两大业务板块。

力神电池曾计划将两大业务拆分上市。其中,消费电池业务拟借壳美利云(SZ:000815)在A股上市。但今年2月这项重大资产重组被撤回,借壳失败;而动力电池板块(力神青岛)则计划2025年在A股上市。

随着中国一汽的并购,力神青岛或将注入一汽控股的上市公司。

力神青岛的动力电池产品主要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储能业务也有一定占比,其国内主要客户包括一汽集团、东风汽车、赛力斯、吉利和五菱。

力神青岛现有动力电池产能8GWh,分别在天津拥有4GWh、青岛拥有4GWh。

2025年规划产能约110GWh,包括天津26GWh(车载)、无锡24GWh(车载)、滁州36GWh(储能+车载)、青岛10GWh(储能),以及西南、华南等地布局;到2030年产能提升到400GWh,可配套800万辆新能源汽车。

力神青岛100%控股五家子公司

力神的车用动力电池自2005年正式开始量产,储能业务最早从2010年开始布局,是国内最早涉足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了解到,早在2022年1月时,力神青岛估值就已接近200亿元。

天眼查App显示,力神青岛此前曾完成过两轮融资:2022年8月,A轮59亿元,投资方包括国调基金、五矿创投、滨海高新海河投资、农银投资、龙江基金、招商资本、中兵投资;2023年8月,B轮融资29亿元,投资方包括南网储能、南网基金、国调基金、全柴动力、滁州城建、金杨股份、昆仑信元基金。

两轮的注资也大多来源于国企。而本轮参与并购的中国一汽、兵器装备集团、东风汽车同样具有央国企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民营企业领跑新能源制造领域,锂电及风电主产业链鲜少有央国企成为领军者。通过本次专业化整合重组,力神青岛有望重回市场前列,成为与众多民营企业并肩竞争的动力电池央企。

“通过本次专业化整合重组,可形成协同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承接战新产业任务的央企动力电池产业资源平台,进一步提升央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安全可控性,对于推动央企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影响。”中国一汽相关负责人表示。

并购利好,但危机尚未解除

本次力神与中国一汽的整合是有迹可循的。自2020年,力神电池稳固一汽解放核心供应商地位以来,双方在战略、资本、业务、党建等多个层面有诸多合作。一汽与东风都是力神青岛的重要客户。三大央企入主前,双方均有充分了解与信任的基础。

并且近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的鼓励支持下,央企整车商纷纷加速向新能源汽车赛道转型。以2023年来看,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汽车三家汽车央企完成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近360亿元,投资比重超过60%。

不过,并购之后的新央企面临的竞争环境,仍有危机尚未解除。

外部危机,来源于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加剧,库存规模高企,装车率持续下滑。2020年到2023年,动力电池装车率由76%下滑到50%,今年上半年更是首度跌破50%,至47%,由此带来的是产能利用率降低。

同时,锂价进一步探底,并持续处于低位。2022年11月,碳酸锂最高触及60万元/吨,然而,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已跌至10万元/吨下方,击穿大多数锂云母提锂企业成本线。

本轮暴跌对锂电行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或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即便是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增速也开始下滑,营收同比下降。不仅如此,宁德时代还在9月披露,拟对宜春碳酸锂生产安排进行调整,市场将其解读为关停的信号。

内部危机来源于力神青岛自身竞争力不足。2015年,力神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在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之后,位列国内第三,到2017年时却跌出前七位,逐渐脱离第一梯队。

力神电池曾在2017年曾制定了“双百亿”目标——销售额突破100亿元、锂电池年产能达10GWh。不过当年的业绩并不理想——力神电池当年营收45.67亿元,净亏损3.48亿元。

在动力电池行业洗牌中,力神电池的市场份额被逐步挤压,公开资料显示,力神电池2019年时市占率为3.1%,排名国内第四,2020年市占率降至1.4%,跌至第九位。此后便彻底跌出行业前十。

不过,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中,三大央企此时入主力神青岛,或有望为后者提供足以“续命”的现金流,也补足自身产业链短板。

多次股权易主致“伤身”

虽然力神电池曾先后多次对外宣称扩产,但部分计划未能落地实现。一方面原因来自于公司治理层面变化连连,控股股东多次更替,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多次IPO失利,资金上遇阻,相关战略推进的信心也受到影响。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2010年到2022年的十余年间,力神电池共计融资7轮,历次投资方包括金浦投资、中国石油、中国诚通、光大中船、中电基金、电科投资、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国调基金等。

在此次一汽入主之前,力神电池控股股东已经过多次更换,仅法人代表就在2010年到2021年里变更过5次。

力神电池第一任控股股东是中国电科。在上世纪90年代,天津市政府召集6家国有投资机构共同出资2亿元组建力神电池时,中电十八所既以技术入股,也投资拿出3180万元真金白银,获得新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早在2004年,力神电池就曾谋划上市,不过由于股市新规而卡壳;2005年,力神计划在港股主板上市,由于股权不清晰,专利不被认同导致方案被否;2008年时,力神再度冲击IPO,不料遭遇经济危机,股市急转直跌,上市计划又被搁浅。

此番三次冲击IPO未果,但力神电池保持了高速增长,2009年,其全年销售电池1.22亿只,销售收入15.5亿元。

正是在这一年,瞄准新能源业务的中海油,看中了力神电池,斥资50亿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彼时,中海油掌舵人傅成玉着力发展新能源业务,他对力神电池高层表示,“3年之内,你们不用考虑赚钱的事情。”

此后,力神电池扩建20条产线,业务也开始由小型的消费电池转向更大尺寸的动力电池,三年间建成2亿Ah、两万辆纯电动汽车的配套产能,并称要“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不过,傅成玉在2011年离任后,中海油的新能源领域投资放缓,2013年其新能源部门走向解散。也是在这一年,力神电池业绩急转下滑:2012年营收30亿元,净利润1.22亿元,而2013年1至7月实现营业收入15.61亿元,净利润由盈转亏,净亏损9566万元。

2015年,中海油彻底退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科)重新接手,再度成为力神电池控股股东。

到2017年9月,力神电池对外募资不低于16亿元,用于苏州华东基地、青岛项目、天津项目等的建设资金及补充流动资金。当年11月,力神电池的股东普天新能源、梦舟股份(现名鑫科材料)将手中所持力神电池股份作价出让。

同年,国机汽车战略投资约5亿元入股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5%。

直到2020年9月,中国电科宣布将持有力神电池的全部股权无偿划转给中国诚通;当年11月,双方完成股权转让,中国诚通成为力神电池控股股东。

至此,力神电池被“卖来卖去”的命运暂时告一段落,开始大刀阔斧改革,重新梳理组织架构。也是从2020年起,明确了消费锂电池与动力电池两大业务板块,并加速产品迭代和扩产的速度。

然而,时移世易,锂电行业早已风云变幻,经历了数次行业洗牌。在眼下市场集中度已经很高,价格战仍未结束的局面下,力神青岛此次能否借一汽之手突出重围?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