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开启!国家电投掀起央企新一轮资产大重组!

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商是国家电投“三商”定位之一。

文|华夏能源网

电力央企超常规资产重组,通常是发生在两个关键性时刻:

一个是有大规模的新业务需要抢滩登陆的时候,比如“双碳”目标提出后电力央企整合资源筹建新能源公司;另一个是存量业务遭遇了重大困难,需要结构优化实现破局的时候,这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

近日,“绿电巨擘”国家电投集团开启了新一轮大刀阔斧的资产重组。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9月30日,国家电投方面一口气对外宣布了两项重组,一是电投产融(SZ.000958)置入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下称“电投核能”)资产,同时置出国家电投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电投资本控股”)资产;二是中国电力(HK.02380)置入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远达环保”)。

业内人士普遍将两项资产重组解读为,国家电投集团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核电业务、水电业务。

仅仅十几天后,国家电投又一项超常规资产重组落地。

10月14日,国家电投集团综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智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经重组整合为“国家电投集团综合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下称“电投综能”),并正式揭牌。

至此,国家电投新一轮超常规资产重组告一段落。在这些大刀阔斧的重组背后,对应着怎样的战略意图?这背后又面临哪些严峻挑战?

转型“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商”

尽管外界很难掌握国家电投大重组背后的全貌,但串起多重信息后,仍然可以一窥究竟。

2024年8月以来,绿电巨擘国家电投集团在电力央国企中“带头”甩卖新能源资产,旗下内蒙古公司、河北公司、上海公司以及重庆公司等,纷纷转让、出售光伏电站。

国家电投为什么要大举“甩卖”新能源资产?(点击查看华夏能源网此前报道:《电力央企为何“甩卖”光伏电站?市场的风向变了!》)以国家电投“甩卖”的山东那仁太公司为例,该公司2023年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8%,属低效资产。也就是说,国家电投面临着严重的新能源收益率不达标问题。

截至2024年7月底,国家电投集团电力总装机2.44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70.13%‌。高比例的清洁能源,给国家电投带来了无限荣耀,但是随着新能源入市电价的下挫以及上网电量不确定性的增加,国家电投面临的利润与债务考核压力正在与日俱增。

实际上,国家电投方面对大环境的变化也早有体认。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023年9月,在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勇健演讲表示,“新能源开发底层逻辑发生变化,未来电量和电价都会出现不确定性,给新能源发展带来挑战”。

应对新的挑战,何勇健提到了综合智慧能源的概念。

所谓综合智慧能源系统,主要聚合多种形态的能源要素,如新能源、储能、可调负荷等,以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对内平衡、对外与电网友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聚合体。这一模式,可以成为新能源就地消纳、就近使用的重要形式,是在清洁能源比例占比越来越高情况之下,匹配于全新的“新型能源结构”和“新型电力系统”的终极发展状态。

也就是说,伴随着大比例风光新能源接入电网,为了进一步完成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电力央企需要从单纯的“电源开发方”向“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商”转型。

正是在这一深思熟虑下,国家电投集团综合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此番正式揭牌。

根据公开资料,电投综能的定位,是要为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可规模化复制商业模式,是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的市场开发平台,主营业务涵盖综合智慧能源的开发建设、技术创新与实证、绿色低碳转型服务等。

事实上,早在2015年,国家电投即提出了综合智慧能源的概念。其后,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商成为了国家电投“三商”定位之一。2020年,在时任“掌门人”钱智民推动下,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业务开始落地。

2020年2月,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产业推进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7月,国家电投对外发布综合智慧能源24个典型场景解决方案。钱智民甚至将综合智慧能源业务视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

2023年9月22日,国家电投发布“天枢一号”智慧系统。据官方预计,到2023年底,“天枢一号”链接管理的综合能源总规模将超过4万兆瓦;而通过大数据+大模型和AI技术赋能综合能源产业,可将综合能源利用率提升到75%以上。

自2024年1月接棒钱智民担任董事长的刘明胜,也对电投综能提出明确要求:要“通过能源数字化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打通优质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协同区域公司形成发展合力”。

随着新能源电量、电价不确定性增加,电力央企“旱涝保收”的日子已经到了尽头。要提升自身新能源电力的消纳水平以及综合电价,主动作为,加快发展多能互补、数字智能的综合智慧能源业务,已经是大势所趋。

“新、核、水”的多能互补格局

国家电投集团另外两个资产重组动作,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多元目标考量,但是,应对变局、提质增效、聚焦主业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国家电投核电公司“电投核能”资产注入电投产融(SZ.000958)的大动作,尤其引发外界关注。

电投产融此前是国家电投集团旗下“能源+金融”双主业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东方绿色能源(河北)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绿能”)、电投资本控股,分别作为能源业务、金融业务的管理主体。

电投产融的能源业务主要是新能源和火电,电力总装机228.51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6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62.51万千瓦,具体包括风电113.15万千瓦,光伏49.36万千瓦。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东方绿能总资产180.6亿元,总营收22亿元,净利润3.76亿元;电投资本控股总资产282.7亿元,净利润3.37亿元。

电投核能是国家电投集团核电投资和运营管理平台,公司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

电投核能对外投资共11家企业,包括国电投莱阳核能有限公司100%股权、山东核电有限公司65%股权、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45%股权、中核河南核电有限公司40%股权,以及三门核电有限公司14%股权。

早在2015年6月,国家核电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联合重组组建国家电投集团以来,核电板块的分拆上市就纳入计划,但是一直未能如愿,期间反倒叫中核、中广核拔得“头筹”。此次,电投核能装入电投产融,实现了核电板块的曲线上市。

与此同时,电投产融剥离金融业务,则与中央要求央企聚焦主责主业相关——

2023年6月,国资委曾下发《国有企业参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国有企业应坚持聚焦主责主业,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

今年6月,国资委要求贯彻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规定各央企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

而国家电投旗舰新能源上市公司——中国电力购入远达环保(SH.600292)的逻辑,与“环保”业务本身没多大关系,而在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水电。

根据重组方案,中国电力将以旗下五凌电力63%股权以及长洲水电64.93%股权作价,获得远达环保新增发A股股份及现金。资产重组完成后,远达环保将建设为国家电投在中国境内的水电资产整合平台。

实现核电资产上市,打造水电上市平台,其背后都有着多能互补、综合发展的战略考量,这也符合国家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顶层设计要求。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所主张的,清洁能源规模化以及调节新能源,要通过“多能互补”,发挥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各自的禀赋和优势,使得新旧能源融合成一个能够支撑生活生产发展稳定的、可靠的、安全的能源。

国家电投将核电、水电装入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大动作,正是打造全方位的能源供应体系的具体落地。在实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国家电投已先行一步。可以预见,未来更多央企将会跟随步伐,掀起新的资产重组及资源整合浪潮。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