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时代,媒体向何方? 华夏时报执行总编辑张志伟:速度、深度与温度仍是媒体生存的重要手段

未来,速度、深度、温度是媒体生存的三个重要方面

12月21日,由蓝鲸新闻主办的第十一届蓝鲸记者年会在北京三里屯洲际酒店圆满落幕。近500位主流媒体、企业高管嘉宾出席本次年会,一同走红毯,迎接崭新的2025。

在蓝鲸记者年会上,华夏时报执行总编辑、经济学博士张志伟带来了关于财经媒体采编和经营模式渐变的精彩分享。张志伟以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深刻的市场洞察,揭示了财经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之路。

他表示,新媒体时代对采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速度、深度、温度都不可或缺,这也要求记者具备多元的文化修养、深厚的知识积累以及永不言弃的调查精神。“只要我们从容不迫,不用工程化思维压倒了意义生长;不虚张声势,不迷恋捷径。我们相信铆着劲向着目标方向追光的人,总会光芒万丈。”

近三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华丽转身。而与之紧密相伴的中国财经媒体,同样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从业超二十年的财经媒体人,张志伟亲身经历了财经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型,见证了财经媒体从一名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成长为如今碎片化时代的探索者。

在他看来,2011年以前的财经媒体就像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在这一时期,一批知名财经媒体相继成立,如《经济观察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证券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读者对财经领域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财经媒体也由最初的每周一更迭代为每周五更、甚至是每天都更新。例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在2001年1月1日正式创刊,为周报,2003年1月1日起改为每周两期,2006年确立“一周三期”的策略,2008年全新改版,扩版至每周五期.

张志伟指出,这一时期的采编竞争模式在于新闻的深度化、差异化,改革慢的周报存在明显的生存压力。

不过,随着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的正式上线,并在此后三年功能不断完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图文结合的微信公众号推文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张志伟表示,财经媒体也随之来到了焦虑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有人欢喜有人忧。

一方面是技术带来的变革焦虑:报摊逐渐消失,媒体商业模式发生颠覆式变化,微信公号兴盛,媒体设官方公号,自媒体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

一方面是技术变革后的时代机遇:媒体发行成本大大降低,周报和日报再次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我们又来到媒介发展的新时代,媒介传播呈现移动化、碎片化趋势,短视频越来越占据公众的注意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5.5%。

此外,以今日头条、抖音为代表的算法推送让用户越来越“沉迷”于刷手机,带来媒体传播新格局。同时,伴随AI技术深度赋能媒体行业,数字人、24小时电报等新兴媒介传播形式出现。

在张志伟看来,新的时代与特质,使得媒体的管理以及媒体采编方式都产生了很大变化,面对行业转型与发展,媒体管理层需要围绕“未来市场竞争”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现在媒体可以重点从三个路径进行突破:一是孵化更多媒体IP;二是深度赋能产业,包括相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三是政务赋能。

“未来,速度、深度、温度是媒体生存的三个重要方面。”张志伟认为,新媒体时代对采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速度、深度、温度都不可或缺,这也要求记者具备多元的文化修养、深厚的知识积累以及永不言弃的调查精神。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