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良:“DeepSeek”无法替代人类文学创作

AI创作严重缺乏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思索。如果说“DeepSeek”的创作算得上是一种神圣的解放,那么升华到照亮人生的文学的水准上来看,却又必须说这是灵魂没有力量的表现......

文|良言良语

“DeepSeek”成为当下最为火爆和敏感的话题,这恰恰说明了人类对于新生事物的热情与思考。尤其是关于“DeepSeek”文学创作的探讨在文学界已经开始,这种“DeepSeek”时代文学创作的研讨,直觉上看是现实创作群体对AI文学创作的回应,但从文学创作未来的角度实际上是对人文和艺术创作无法被替代的回答。“DeepSeek”推出的文学创作模型所产生的惊人文学作品,可以惊艳到“以假乱真”,甚至很多诗人在被AI的才情“抵达内心”后,又突然变得“惶恐不安”。

这是文学创作领域史无前例的“焦虑”。“DeepSeek”是否能彻底地替代人类文学创作?

我想,很难,甚至永远不可能。

“DeepSeek”文学创作惊艳,被吓到的“作家”

一个月以来,“DeepSeek”火爆的程度不输于登顶全球影视票房榜的《哪吒2》,大概是都拥有AI家族基因的缘故,让人谈到AI都能想象得到那股神秘而无法拒绝的诱惑,AI点燃国漫崛起之路无可厚非,而AI引发的未来文学创作的焦虑与危机,成了文学界蔓延的灾难性的话题,尽管诗人们、小说家们瞧着自己的作品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但手中的笔的确不能自已地摇晃起来。

“DeepSeek”带来的人类文学创作的“末日感”,有它值得骄傲的才气和底气。

给“DeepSeek”一个词牌名并简单说明创作的方向,只需十几秒,“DeepSeek”就会写出惊艳绝美的古诗词,它还会“孤芳自赏”一番,从头到尾赏析给你听,即便是南唐后主、东坡先生在场,它也不会收敛“秒杀”的创作才能。

网友请“DeepSeek”模仿《沁园春·雪》写庐山,几秒中后给出了“斜阳外,正江声浩荡,今古同浮”的“千古名句”,而后网友感叹:“只要被他瞄上一眼,立马超你千万里!”

“DeepSeek”的创作实力不断向财经类写作领域“进犯”。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提到,“DeepSeek”模仿他的《激荡三十年》续写的文章《2018:潮水褪去时》非常“吴晓波”,甚至可以给到80分。

AI协助作家完成科普科幻和小说作品并获奖的案例已成事实:

2017年,机器人“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证明AI可以创作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2023年底,清华大学教授沈阳以人机交互方式创作的《机忆之地》,在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获奖;2024年初,获得日本文学大奖芥川奖的作品《东京都同情塔》,有5%的内容是由AI直接生成,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在“DeepSeek”面前,甚至有突然“卑微”的作家沮丧道:“‘DeepSeek’的创作水平让我看傻了,我想把我曾经发表的几百万字作品烧掉了!”

还有文学创作者在午后的醉酒里哀嚎:“一觉醒来,天塌了!”

而后,鼾声一片。

当“DeepSeek”横空出世,像哪吒一样,用文学的“混天绫”搅动“文海”,的确撼动了“文学殿堂”,与哪吒救了一方百姓不同,洋味十足的“DeepSeek”却一寸寸地瓦解着人类仅剩的一点人文共情能力,一妙妙地吞噬着千古以来几经挣扎且始终保持探索的文学创作群体。

有人说,AI写诗,像上涨的海平面,把人类逼到一个个艺术的孤岛上。听起来,这一定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故事,那些诗人们、小说家们,也可以明面说北岛们、莫言们被“DeepSeek”逼上荒岛,那首被译成30多种文字的诗歌《回答》和那篇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的小说《丰乳肥臀》也要在孤岛上绝望漂流了。他们的文学生命能否活下来?即便是相信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言壮语,也难逃孤岛厄运。

我想,当前文学界所受的“DeepSeek”冲击,动摇着建立在许多作家或文学爱好者心头的执着的文学信念,也许,一切顽强的萌动成为徒劳,一切无所羁绊的渴望成为苍白,一切时代的颠簸而成的内心和思考成为野草。

说实话,我很讨厌那些个在AI面前马上要擦眼抹泪的“坐家”。

所以,我坚信文学艺术最后的底线与“DeepSeek”无关。

而且,我更加坚定,人类以写作为代表的精神创造活动不可能被取代。

“DeepSeek”能否深度替代人类写作? 现实的人生经验不可替代

今后,“DeepSeek”即使产量和质量再高,恐怕很难被期刊接受投稿。有媒体报道,被誉为诗歌第一刊的《诗刊》,其副主编霍俊明在朋友圈发布“告诗人”声明,对AI诗歌投稿发出警告。无独有偶,创刊20年的诗歌刊物《青春诗刊》也在官方微信号发文《那些用AI写作投稿的人,你要点X脸吧!》,怒斥用AI写作的投稿者,并表示将建立黑名单机制。

如果是好的作品或者说是被网友所惊叹的“千古一文”,为何不被国内著名的文学期刊看好呢?我想原因一定不仅仅是太多的诗人、作家们被逼上文学艺术的孤岛,而是太多的诗人、作家委托“DeepSeek”诗人产生的大量而雷同一律的创作,违背了读者文学审美的结构,读者鉴赏处境与心境不同,所要选择的文学风格会迥然不同,任何一家期刊绝不会允许只发表代表一类风格的作品。更何况,过度依赖AI创作,诗人这个群体会集体性失去思考能力,这显然是灾难性的答案。有人说“DeepSeek”的模仿能力很顽强,但事实上它模仿的古诗词和现代自由诗且不说华丽词藻堆砌的问题,在意蕴和意象上却是“南辕北辙”。

要不然怎么会有中国新时期争鸣诗的鉴赏与研究,怎么会有诗评家在那么多首诗歌中花费笔墨去点评,怎么会发出“崛起的诗群”的感叹,怎么会在诗坛记住北岛、顾城、江河、舒婷、海子、梁小斌、王小蝉、徐敬亚等诗人的名字,甚至我们还会记住诗人伊蕾那首极具争议的毁誉不一的《独身女人的卧室》(《人民文学》1987),诗风和内容断裂和扬起,才让繁星一样密布的诗歌眼前一亮。

“DeepSeek”不论创作还是模仿创作,在凭借AI数据库和算力所创作的大量诗词作品,乍一看美轮美奂,但细品起来是出奇一致的辞藻堆砌、预料排列,甚至有些语句是一种“断壁残垣”的局面,而数据驱动下的文学创作,往往会带来技术背景下的“下意识”的堆积,使得诗歌彻底失去了诗歌该有的“灵魂”。

我跟“DeepSeek”合作写了几首古诗,但它的抒情千篇一律,缺少人的体验性思考。而我的文学词汇使用习惯以及词汇组合习惯,它很难模仿,更让我大失所望的是,“DeepSeek”竟然把我的诗歌《尘埃》模仿的“面目全非”,我在《尘埃》中所体现的鱼、水草、白鹭等自然意象本质上是在表达特定背景下的生存形态,是我人生体验的酣畅淋漓的蔓延,更是我艰深心理的探索与打开。而“DeepSeek”用时31秒的“巨作”《青铜》,是突出自然在文明压迫下的顽强,与“写我自己”成长感触和心绪的《尘埃》完全是两个主题。

首先是“DeepSeek”读不懂我的诗或者说倾尽了数据库和算力也只是一知半解,最终用31秒的霸道速度完成了一首模仿“败笔”。

这里不得不谈一下诗人人生的体验和个性化的思考,这是惊艳的诗人“DeepSeek”永远所不能替代的。文学创作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积极的体验活动(或者叫审美活动),它所反映和表现的内心状态,正是诗人们无数个个性化的集合,可以构成文学意识探索的自我体验。鲁迅先生说过:“在小说里,可以发现社会,也可以发见我们自己。”文学创作与背后的时代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八十年的爱国诗魂(1840-1919),五四退潮时期的文学创作,文革后伤痕文学的崛起以及今天新诗的大胆表现,呈现出每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文艺风貌,同时文学作品也具有创作者的个人特质,其所反映的文化气息和生命体验也会受到创作者个人经历、体验和思考的影响。

我们拿比较著名的诗歌举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诗不仅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钥匙的失落、寻找自然也不是生活的记实,而是暗示诗人早年美好理想的失落和重新寻求的痛苦的心灵历程;“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在诗中表达的都是对爱的诉求,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美丽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都只是诗歌中的渴望,是诗人心底发出的最后的呼唤。说得更具体点,就是诗人沉郁丰富的意绪,蕴藏的飘拂无定的形象以及支离破碎的意象,“DeepSeek”它哪能模仿的了呢?

光明网这样评AI写诗:最优秀的诗歌能把个体瞬间的震颤,无论是爱、孤独、绝望、狂喜,都提炼成跨越时空的普遍经验,而目前的AI诗作,即便乍一看像模像样,但都只是规则下文字的游戏。而高质量的人类创作的优势在于有着明确的情感动机和精准的语言控制力,其情感“在场”性、对文化背景的深切把握是无法经历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的AI无法比拟的。

“DeepSeek”还有一个最大的硬伤就是“语无伦次”,因为有缺少精神和骨肉的“毛病”,有些表达飘拂无定,甚至支离破碎。又因为是词汇技术性排列和搭配的缘故,给人有“胡乱涂抹”的感觉,当然它诗中表达的感受就不具备实在性,显而易见的是,AI创作严重缺乏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思索。如果说“DeepSeek”的创作算得上是一种神圣的解放,那么升华到照亮人生的文学的水准上来看,却又必须说这是灵魂没有力量的表现。

历史上借酒浇愁古人很多,比如陶渊明的《饮酒》和白居易的《不如来饮酒》以及苏东坡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陶渊明坦然自白:“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而白居易就更直接:“不如来饮酒,稳卧罪陶陶。”到了宋代苏东坡,晚上在东坡喝酒,醉了又醒了,喝了又喝:“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三位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红尘”中历尽劫难,亦忍受不了归深山林和仕途遭遇带来的凄苦,心境愁苦,只想通过饮酒来求得一时的解脱;而这些苦闷和绝望,“DeepSeek”怎么能有呢?它即便模仿写《酒》,也是另一种喝酒的理由和酒醉的状态。

人类作家的核心优势在于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没有历史和现实体验的写作,如果十几秒后就堪比古人词作甚至超过伟人的万丈豪情,岂不是太无知和草率了呢。

“猪不懂得数学,惠特曼不懂得艺术。”那个时代有人挖苦过《草叶集》的作者惠特曼,但事实证明,惠特曼的《草叶集》哺育了像顾城、江河等一代诗人。

我今天没有“挖苦”的意思,倘若“DeepSeek”理解不了或一知半解我只能表示遗憾。

这里也有事实证明:

“DeepSeek”可以给平庸诗人以警醒,却无法打败“体验式”写作的艺术家。

“DeepSeek”只是工具的升级,真正从属AI的文学还远未到来

除了诗人、小说家们在“DeepSeek”面前显得异常焦虑之外,还有很多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DeepSeek”正在史无前例且“毫无友善”地横扫各行各业,然而,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创意领域一直被认为“牢不可破”。

它可以在论文、学术报告、政府报告等公共写作领域起到AI助手作用,但我也认为它在这些领域的内容生成依然是“伪写作”,尤其是由它完成的政府报告被通过内审的时候,就让人很怀疑一个地方政府还有没有提振当地经济和解决民生的实际思考,而那些实际的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调查和举措,不应该也绝不能依赖“DeepSeek”来完成。

扯远了,其实“DeepSeek”最大的贡献就是掀起新一轮的文学创作讨论和平庸作者对于独有写作进步空间的思潮。

它还是从属人的,真正从属AI的文学还远远没有到来。

我们何必“焦虑”呢。

正如我很平静且很自信地写着这篇“DeepSeek”必须承认又无法反驳的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