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酒业家团队
“在河南市场,有些商家预计50%的(带有反向红包)产品拿不到反向红包。”
近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在内的多个市场向酒业家反馈反向红包问题,不少终端商户完成动销后遇到反向红包“无法扫码”“延迟到账/到账率低”“扫码后被取消”等各种情况,更有商家反映其“在店内自用酒都扫不到红包”。
随着反向红包大面积“消失”,商家利润得不到保障,很多终端逐渐失去推销动力,而这其中原本为维护价格体系而取消、缩减反向红包的部分产品,也迎来了政策传导的阵痛期。
终端红包大面积“消失”
“之前卖了8、9箱的某知名酱酒,开瓶了7箱,结果后台只收到了2个反向红包。总不可能这么多酒都没人扫码,或者都是拿到外地去消费吧?”提及反向红包扫码情况,某烟酒店老板王丽(化名)有些愤懑。
她告诉酒业家,在白酒市场内卷严重的当下,终端算上反向红包才有点利润,如果红包到不了账,那就只有亏本的份。
王丽的遭遇并非孤例,浙江某烟酒店老板李明(化名)也透露,他遇到反向红包“延迟”的状况——前些天宴席开了19瓶酒,但到现在反向红包仅到账5个,“不清楚剩下的红包还能否到账。”
酒业家调研获悉,今年以来,包括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在内的多个市场均出现反向红包“无法扫码”“延迟到账”“扫码后被取消”等问题,其中以酒类流通大省河南问题尤为严重。
“(河南有些商家)预计有50%的(带有反向红包)产品拿不到反向红包。”河南酒商陈升(化名)告诉酒业家,今年以来,反向红包正大面积“消失”,对此,部分厂家业务员往往解释为“异地扫码”,“(厂家)业务员给的货,我在自己店里扫的码,还说我是异地扫码,这种解释并不能让人信服。”
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酒业家梳理发现,终端红包“消失”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其一,终端所售卖的产品已被人“盗扫”。据山东酒商王进(化名)透露,无损开盖产品是盗扫红包的重灾区。此外,有酒商告诉酒业家,只需要一套扫码设备,产品过一遍设备就能在不破坏包装的前提下扫走红包,“这些货在到终端之前红包就已经被扫走,终端自然就不会再收到所谓的反向红包了。”
其二,产品属于窜货,或者“被窜货”。据河南酒商陈一(化名)观察,很多终端为图便宜从“倒爷”手上拿货,这些产品良莠不齐,不排除串货的可能。
“有些从酒厂业务员那拿的货,属于厂家或经销商从市面回收的‘窜货’。一旦在二次投放市场时物流出现差错,终端也可能从业务员手中拿到‘窜货’。”王进也表示。
其三,厂家取消红包后,终端库存遗留的历史问题。“部分产品厂家已停止了红包投入,这些库存产品销售后,终端自然就收不到业务员此前承诺的反向红包。”福建酒商李明(化名)告诉酒业家。
此外,产品二维码与终端信息不匹配也会导致扫码异常。据了解,目前反向红包普遍采用套标赋码路径进行包材赋码,二维码通常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而二维码印刷后,还需要经过不同层级的激活、设置。“从产品的不同层级包装进行精准赋码,到产线瓶箱垛数据五码关联,再到设置扫码营销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均有可能造成产品与经销商、终端不相匹配,从而导致扫码异常。”某二线酱酒品牌业务经理王连(化名)告诉酒业家。
同时他谈到,这也容易导致上述“被窜货”情况的出现,“一旦在流通环节被重新装箱,那终端出现‘被窜货’的情况就更普遍了。”
取消反向红包,成效几何?
对终端来说,反向红包“消失”已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而就如前文所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厂家取消反向红包的政策传导所致。
早在去年7月,习酒便率先取消反向红包,其后,又有主流酱酒品牌跟进,逐步取消反向红包,另还有部分品牌缩减了红包费用的投放。如今从市场反馈来看,厂家取消、缩减红包费用的举措或并未得到渠道的广泛认可,其对市场价格体系的维护也未达预期。
从多位酒商、终端商的反馈来看,随着反向红包大面积“消失”,很多终端失去了推销动力。“终端有利润,才会有动力。现在来看,部分产品取消反向红包对渠道已经形成‘反推力’了。”
据百荣批发商马炎(化名)观察,取消反向红包后,某白酒大单品价格已经跌破400元,主要原因就是酒厂调整策略导致终端利润降低,动销更难了,“因为终端不爱卖了、不接货,不少货被抛向了百荣市场,价格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另有多位酒商证实了这一情况,相比政策调整前,该大单品每瓶价格下滑了70-80元。
而产品成交价的波动,又进一步伤害了渠道的积极性。
据代理上述大单品的酒商陈亮(化名)透露,其春节打的款,到现在基本都没怎么动销,“取消反向红包后,该产品价格愈发不稳,导致终端都不愿意压货了。”
李明也注意到,那些产品取消反向红包后,价格倒挂反而更严重,“现在消费降级、消费缩量大环境,降低消费者实际购买价格,是最有效的动销方式。取消反向红包后,价格必须更低才有竞争力,如几款取消反向红包的品牌,价格倒挂已越来越严重。”
“反向红包成功将很多产品价格‘打’下来了,倘若消费者习惯了低价,取消红包后消费者还能否接受你的产品?”安徽酒商李良(化名)指出。
从目前厂家和商家的反应来看,已进入“有红包,厂家痛苦;无红包,厂商都痛苦”的阵痛期,但从酒业家调研结果来看,未来仍可能会有更多品牌、产品相继取消反向红包,阵痛期也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