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涌流商业 李伟
十多年前,东北人宋奇从华南理工毕业,到香港科技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毕业后先在IT公司工作,后来诞生了餐饮创业的想法。
他辞职到麦当劳炸薯条——身份是管培生,一切从基础做起,包括擦桌子、炸薯条,一项一项学习怎么做营运Leader。
在香港麦当劳工作时,宋奇要在早上4点钟起床,赶双层夜班巴士去餐厅,餐厅6点钟营业。
清晨的香港街头,他坐在巴士最前排最常看到有三种车:的士、红巴、麦当劳外送车。宋奇那时梦想创立一家像麦当劳一样的中式餐饮公司,但区别于西式快餐,希望它受惠于工业化,但不依赖工业化。
一年多之后,宋奇回到广州,加入百胜集团负责肯德基门店的开发选址。
又过去十年,宋奇将以新身份再回香港,他和妻子罗燕灵、校友苏旭翔创立的遇见小面在那里有6家直营餐厅,在内地有374家餐厅(含特许经营),还有64家餐厅在筹备中;公司于4月15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
遇见小面此前获得了九毛九、弘毅投资、喜家德水饺创始人高德福、碧桂园等机构和公司的投资。
2022年-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4.181亿元、8.005亿元、11.5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6.2%,逾95%的收入产生于内地。
这三年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3497.0万元、4697.8万、6388.8万元,对应利润率分别为-8.4%、5.9%、5.5%。
大江大河必有大鱼
2019年之后,一批在Shopping mall崭露头角的餐饮品牌,被投资机构关注,包括遇见小面、和府捞面、马记永、陈香贵、夸父炸串等,他们从线下流量聚集地起家,快速获取VC资金加持。
那一批新式面馆多数创始人履历丰富:和府创始团队曾从业于3C消费品领域,擅长数字化、企业流程管理;陈香贵创始人姜培军在德克士工作多年,在上海创业经营过海鲜自助和酸菜鱼快餐品牌;马记永创始人洪磊早年从事厨具生产与销售,也投资过餐饮品牌。
和这些人的二次创业不同,工科生宋奇等三人是白手起家,会亲自采购、下厨房。2012年-2014年,他们卖过东北菜、饺子,都不太成功。2014年,饺子馆原址改卖重庆小面,火了。
遇见小面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是顾客,当时是开业仅三个月。三位创始人投资30万开的街边小店及品牌,获得估值2000万。第4家遇见小面开业后,前辈同行九毛九来投资了,九毛九创始人管毅宏90年代创业之初,曾在海口开过面馆。
遇见小面第10家店开张后,联想弘毅旗下的百福控股来了,这是投资遇见小面的第一家机构。入股后,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专门来品尝小面,评价是“好吃,再来一碗”。
2016年11月,弘毅投资、百福控股以1亿元估值,对遇见小面进行了2500万元的投资,是较早关注到面食赛道的投资机构之一。在遇见小面之外,弘毅和百福已连续投资或收购了和合谷、新辣道、权金城、玛尚诺等14个餐饮品牌。
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百福控股CEO王小龙解释过投资遇见小面的初衷,“目前为止(行业)没有巨头,但大江大河必有大鱼。而且粉面产品因供应链相对成熟而容易标准化,从而容易规模化。”
2014-2019年,遇见小面在创立的前5年陆续开了20多家门店,均位于广州、深圳,相比当时获得的数千万元融资,拓店速度不算快。
宋奇曾对作者表示,那5年创立过程中自己面临的问题是寻找和打磨商业模式,“如果是做咖啡、披萨、火锅,有大把的案例可以学习;做小面没有案例可以学习,出什么样的面、小吃、配菜,怎么定价,餐厅动线怎么安排……我们一点点摸索。”
直到2019年,宋奇说他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新店情况变化、管理得心应手。在资本进一步加持下,遇见小面开店加速,2019年年中-2021年中,门店从20多家猛增至150家,分布在北上广深、南京、厦门、武汉等一二线城市。
遇见小面标准店在100-150平方米左右,选址首选Shopping mall、交通枢纽、写字楼集中地区。这些地方租金不菲,餐厅面积利用要更高效,座位要多、厨房要小,这需要有成熟的供应链支持。但消费者并不喜欢工业化的料理包和千篇一律的味道,遇见小面推行的是“适度标准化”。
宋奇此前对作者解释:“我们大概有40个SKU,大多数都要经过(流程)分解再重塑,做法跟夫妻店完全不一样。”食物的最后一道生产工艺,煮面、烤猪蹄、炸串都在门店厨房进行,保证口感;但效率又要比普通小店高。
一将功成
遇见小面创业10年里的多数时间,餐饮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在显著增长。
早年,资本对餐饮业缺乏信心,原因包括IPO大门曾对餐饮公司关闭;行业财税不规范,现金交易、账务不透明;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底层供应无法实现快速规模化。
2013年以前,行业风头在商务宴请、消费升级,诞生了一批商务型餐饮品牌,比如俏江南。2014之后,行业转为大众消费场景,海底捞就是在2014-2016年蓄力、壮大。
随着移动支付普及、消费去现金化;冷链物流仓储技术提升,食品加工、供应链被科技赋能,被传统资本集体忽略的餐饮赛道,变得炙手可热,一批新餐饮品牌受到追捧。
2020年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遇见小面获得三轮融资。2020年,他们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餐厅,完成A+轮投资,领投方为九毛九、喜家德创始人高德福。2021年,公司第100家餐厅开业,完成B轮及B+轮投资,领投方是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
遇见小面估值从约10亿元,到估值接近30亿元,仅间隔数月。
年轻人光顾的大大小小面馆,在2019-2021年成为资本流向之处——从兰州牛肉面、捞面,到重庆小面、拌面,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中式面馆都成了投资圈明星,有的正式官宣融资、交割,有些由FA(财务顾问)暗暗地传播高估值信息。
2021年,诞生于上海的兰州牛肉面品牌陈香贵获得A轮融资,融资金额过亿元,由正心谷资本领投,云九资本跟投。这家诞生仅一年半的品牌,经营50余家门店,获得估值9亿元。
同年,和府捞面宣布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由CMC资本领投。这家中国风“书房里的养生面”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收获两次融资。
以加盟为主的五爷拌面宣布融资3亿。不止是面馆,米粉店也很“香”——霸蛮湖南米粉在2020年底和2021年第一季度末连续完成B+和C两轮融资,累计金额过亿元。
疫情加速洗牌的餐饮业,2021年被资本重塑。
有和府捞面的高管回忆,品牌创立初期,和府捞面的房租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达26%,随着疫情洗牌,商场开始主动邀请入驻,甚至可以免基本租金、以销售抽成形式付租金,2020年,房租成本占比控制在16%左右。
宋奇评价那时的行业变化:“原来5年要发生的故事都集中在疫情后一年发生了。疫情把所有线下行业洗牌加速,有实力的留下来了,可以继续扩张;没实力淘汰了,Shopping mall里没有个体(餐饮)商户了。先是好品牌杀一般品牌,之后是好品牌之间厮杀。”
行业低谷期降价
能在厮杀中占据优势的一点在于规模。2022年年底,遇见小面有170家餐厅,到2024年年底增长至360家,年复合增长率为45.5%。其中直营餐厅279家、特许经营餐厅81家。
近三年餐饮业生意不好做。2023年,疫情解禁后集中消费的喜悦、高基数,映衬得2024年的生意格外艰难。消费低迷的苗头在2023年年尾已经显现,如今,这依旧是桎梏餐饮业的问题源头。
平价的遇见小面情况比同行稍好。2022-2024年单店日均销售额分别为11,822元、13,880元、12,402元。2024年同店销售额虽有下降,但幅度仅有4.2%。
2022年及2023年,遇见小面有96家同店,同店销售额分别为3.818亿元、4.913亿元,同店翻座率分别为3.1、3.8。2023年及2024年,遇见小面有145家同店,同店销售额分别为7.404亿元、7.090亿元,同店翻座率分别为3.9、4.1。
目前,公司招牌产品包括红碗豌杂面、金碗酸辣粉及老麻抄手。通常,每家餐厅提供约30-40个SKU,主食单价范围在13元-35元之间。2024年,遇见小面在中国内地的主食平均价格为约22元。
遇见小面降低了菜品价格,2022-2024年订单平均消费额36.1元、34.0元、32.0元。2022年-2024年,翻座率分别为3.1、3.8、3.7。
遇见小面直营店起家,但在更远期的规划中,特许经营门店也在其中,“到1000家店的时候,特许经营店会占多数。”宋奇此前表示。
如果一切顺利,且未来数年以规划上限开店,到2027年末,遇见小面餐厅数将超过900家,接近宋奇的千家梦想。在内地开设一家直营遇见小面餐厅的前期开支,约在70-90万元。
截止2025年4月15日,遇见小面在内地22个城市拥有374家餐厅,香港6家餐厅,还有64家新餐厅在筹备中。现有餐厅中有47家实行24小时运营。
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分别开设了43家、92家、120家自营和特许经营新餐厅;计划2025年、2026年、2027年开设约120-150家、150-180家、170-200家自营和特许经营新餐厅。
2025年-2027年,公司计划用于开设新直营餐厅的投资成本预计分别1.08亿元、1.32亿元、1.48亿元。
公司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分别是:下沉低线市场开店、探索海外市场开店、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2022年-2024年,公司特许经营管理分别贡献总收入的19.3%、16.0%及13.2%。
创始团队掌控着公司,2016年4月,持股平台淮安创韬成立,淮安创韬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约49.04%;宋奇、苏旭翔分别持有淮安创韬66.67%、33.33%的合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