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面”,遇见小面的资本故事怎么讲?

网红品牌如何走向国民品牌?

文|独角兽挖掘机 兽妹 

4月15日,由华南理工大学三位学子创立的川渝风味面馆品牌“遇见小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

这家以“红豌豆杂面”和“金碗酸辣粉”闻名的快餐品牌,过去三年实现了从亏损3597万元到盈利6070万元的蜕变,并以年复合增长率66.2%的营收增速成为行业黑马。

然而,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单店销售额下滑、市场过度集中于广东、流动负债高企等问题,也让其IPO之路充满悬念。

从2014年第一家遇见小面诞生迄今已逾10年,站在资本的角度,这个时间不可谓不短,十年“磨一面”,遇见小面能讲出让资本心动的故事吗?

01用理工男思维做小面

早在2023年初,业内就有消息称,快手正着手正式入局信贷领域,到了2023年末,快手进一步落实金融野心,陆续招兵买马,其中涉及风控合规、供应链金融等方向的岗位。

2014 年,华南理工大学的三位毕业生宋奇、苏旭翔、罗燕灵做出了一个疯狂决定 —— 辞职卖小面。彼时,餐饮行业竞争激烈,传统面馆大多依赖老师傅的 “独家秘方”,难以实现标准化复制,而这三位理工科背景的创业者却想打破常规。

他们耗时几个月在重庆街头试吃 137 家面馆,用实验室级精度量化调料配比,甚至用秒表计算面条最佳出锅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遇无数次失败。比如,最初调配的辣椒红油总是无法还原重庆的那种 “香辣”,要么太辣掩盖了香味,要么香味有余辣度不足。但他们凭借着理工科生的钻研精神,不断调整辣椒品种、油温控制、香料搭配等参数,最终找到了完美配方。

当第一家门店在广州体育东横街开业时,“不在重庆,遇见小面” 的 slogan 迅速引爆社交圈,也让资本看到了中式小面连锁化的潜力。

2014 年,遇见小面获得3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青骢资本、天使投资人顾东升等,投后估值约1300万元。2016 年获九毛九 Pre-A 轮注资,九毛九作为餐饮行业的资深玩家,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分享了丰富的运营经验;2016 年联想弘毅 2500 万元战略投资,弘毅投资的加入为遇见小面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和战略支持。

如今,遇见小面背后推手包括餐饮巨头、产业资本和碧桂园创投,形成 "产业 + 资本" 双重驱动模式。餐饮巨头凭借其在行业内的深厚底蕴,帮助遇见小面优化供应链、提升菜品品质;产业资本则从宏观产业布局角度,助力遇见小面拓展市场、加速扩张;碧桂园创投的加入,更是为遇见小面带来了房地产领域的资源,在门店选址、物业合作等方面提供了便利。

这种多元资本的注入,让遇见小面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产品研发等方面都获得了强大的支持。

最新的招股说明书中,4月1日,前京东集团CEO徐雷以独立非执行董事身份加入遇见小面,也是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这一决策不仅说明了遇见小面在高管团队方面的战略布局,更有助于品牌在未来市场中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

02实惠是一把双刃剑

招股书中披露,2024 年中式面馆市场规模达 296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12.7%。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竞争异常激烈,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面馆,也有不断涌现的新兴品牌。遇见小面以川渝风味细分赛道第一(2024 年 GMV727 亿元)、中式面馆第四的身份,在高度分散的市场中撕开缺口。

“他们家比较实惠,属于工作日不知道吃啥,但又不想吃得太奢侈,且用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不错的选择。”张女士是在中关村上班的白领,她感觉光顾比较多的用户基本是附近的上班族和学生,中午时常常满座,但翻台率比较高,稍微等会儿就有座了。比那些网红餐馆方便。

与别的小馆不同,张女士觉得他家比较会做营销,菜品分会员价和非会员价两档,会员价会便宜不少,但就是要充值。曾经充过两次,都是100元左右,太多就觉得不安全了,况且也不会去经常光顾。

用户感知的“实惠”体现在了遇见小面的客单价上。

2024 年,遇见小面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 —— 主动降价,这一策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销量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订单平均消费额从 2022 年的 36.1 元降至 2024 年的 32 元,在牺牲了客单价后,换来了订单量的大幅增长,2024 年订单量同比增长 37.5%,GMV 增长 44.2% 。

但降价策略并非一帆风顺,同店销售额出现了 4.2% 的下滑,单店日均销售额也下降了 10.79%。从毛利率来看,2022 年毛利率为 38.3%,到 2024 年降至 34.3%,这让资本市场对其盈利可持续性产生担忧。

这种 "薄利多销" 模式在短期内提升了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如何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提升盈利能力,是遇见小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大众点评上,《独角兽观察》搜索所在的北京地区的遇见小面评分,普遍在4分出头,在满分5分力属于“还算可以”的评价,用户黏性相对比较低。这跟前述消费者感知比较一致,在没什么别的选择时候会考虑。

03 IPO 背后的压力和机遇

在餐饮业低迷的大背景下,遇见小面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堪称逆市亮眼。

遇见小面的营收从 2022 年的 4.18 亿元一路飙升至 2024 年的 11.5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66.2%,实现了三年翻三倍的壮举 。净利润也成功扭亏为盈,2022 年亏损 3597 万元,到 2023 年盈利 4591 万元,2024 年更是增长至 6070 万元。

支撑这一增长曲线的关键因素是门店数量的快速扩张,从 2022 年的 170 家增长到 2024 年的 360 家,年复合增长率达 45.5%,其中直营门店数量从 111 家增至 279 家,占总门店数比例从 65.3% 提升至 77.5%,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但高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风险的衍生。

首先是资金链压力。

随着门店的快速扩张,遇见小面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流动负债从 2022 年的 2.2 亿元攀升至 2024 年的 4.9 亿元,而流动资产仅为 2.48 亿元,流动比率仅 0.51,远低于行业安全阈值。

这意味着公司短期偿债压力巨大,如果资金回笼不及时,或遇到市场环境恶化,很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在门店扩张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的房租、装修费用、设备采购费用等,而新开门店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实现盈利,这期间的资金缺口如果无法填补,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另外,遇见小面虽然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布局,但对广东市场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广东地区门店贡献了约 70% 的收入。

在下沉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与一线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对价格更为敏感,且更倾向于本地特色美食。遇见小面在下沉市场的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培育和品牌推广,这使得其下沉市场拓展之路困难重重。

根据招股说明书,遇见小面分别于2025年、 2026年及2027年开设约120家至150家、 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 家自营和特许经营新餐厅。

在新市场开设的餐厅可能需要花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才能提高 并达到或永远无法达到预期销售额和利润水平,从而影响我们的整体盈利能力。我们无法保证在继续拓展新市场的同时能够保持盈利能力。

可以说,遇见小面的 IPO 既是中式餐饮资本化的里程碑,也是一场豪赌。其成功在于精准卡位品类风口、快速标准化复制和供应链管控,但面临的区域依赖、价格战和管理挑战同样严峻。

若能借助资本力量突破区域壁垒,实现从“网红品牌” 到“国民品牌” 的跨越,有望书写中国快餐的新传奇;反之,过度依赖扩张和低价策略,可能重蹈 “规模不经济” 的覆辙。

显然,讲好资本故事比做网红餐饮要难得多。对遇见小面来说,考验或许才刚开始。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