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改变着。记者型主持人,这一集记者和主持人所有优点于一身的职业,其采访报道方式也在随着观众对栏目质量要求的提高而改变着。
以下为正文:
一、变简单询问、搜集信息为细致、深度挖掘
记者型主持人必须以敏锐的新闻嗅觉,整合各种资源,从中发现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进行深入报道。
1.善于追根溯源,不能浅尝辄止。注意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这是对记者型主持人的基本要求。
2.善于发现和突破,不囿于策划的预案。现场采访要有现场感,应以特有的新闻敏感在现场抓住新线索,挖到最深处。在著名电视人陈虻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值得借鉴。一位陈虻手下的编导负责拍摄某省最后一个通电村子的纪录片,拍完回来说没拍好。问为什么,编导说:“因为当天来了另一家电视台,非要‘摆拍’。农民被他们摆布得不知道该怎么弄,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准确了,所以我们没有拍好。”陈虻说:“你为什么不把摆拍新闻的过程拍下来呢?”“在认识这个事件的时候,有一个干预它的事件发生了,但你原本可以通过拍摄它,看到这背后更深刻的真实,你失去了一次认识它的机会。”这位编导的表现就是缺乏新闻敏感与观察力,沉浸在任务失败的情绪中,却没注意到现场人物的新鲜动态,从而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
3.善于逻辑推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节目时长固定的情况下,要做到细致、深度地报道,要十分注意通过严谨的逻辑提问和思考,将零碎线索和单个问题围绕一条主线排列组合,逐步深入地展开,从而把握好节目结构与节奏,保证节目抓人有看点,明快有深度。
二、变先入为主、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还原感性
1.明确自身定位。记者型主持人是事件的呈现者,是受众的引导者和代理人,是受众派到现场去的眼睛,而不是评判者。做好报道首先要讲好故事,记者型主持人是故事中那个聪明向导,应知道受众兴趣所在,能与他们亲密交谈,解答他们的疑虑。
2.摆正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平等交谈。记者型主持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尊重被采访者、节目参与者,在采访报道时平等地、设身处地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探讨。例如,在提问题时许多记者型主持人喜欢质问,因为能暴露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喜欢被质问,质问往往是在采访者与被访者自我定位不同的情况下出现的,采访者的居高临下,会让人反感。
3.常态化交流。观众期待容易接受的常态化交流,节目是要通过深入采访,让观众了解一个人、一件事,呈现出判断事物应有的思维方法,得出理性、正确的判断。对事件要客观认真,对人要理解宽容,语言表达要通俗易懂。
三、变听一面之辞不及其余为多方求证、客观真实
记者型主持人作为节目核心有时更应该以“调解者”的身份出现,通过全方位的采访策划,使各方充分表达观点,引导社会成员形成理性健康的心态。
1.多渠道求证。要在现场采访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查阅资料、听取相关政府部门和社团组织意见等多个渠道,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事件报道的导向和相关问题把握的程度。
2.让更多人说话。让受众全方位了解到事件的本质,让各方都发表观点,不能有主观预设。为保持导向的正确和节目的结构与节奏,有些言论虽不能公开播报,但对客观真实地搞好报道不可或缺,所以在采访环节不要剥夺任何人发言的权力。
3.多视角切入。一个新闻事件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判断、进行报道,当众多媒体和大众都普遍关注某一视角时,作为记者型主持人另辟蹊径,换个视角去挖掘报道,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变唱独角戏为指挥多角色奏交响曲
1.对节目做好总体策划和布局。根据报道的内容和受众的接受程度,确定科学合理的推进速度和评说力度,去体现画面的冲击力和语言的感染力,做到节目推进有预案,播出效果有预测。
2.注意整合各种资源和形式。运用提前采访编辑、网上搜集、现场采访、场外连线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让不同组织和层面的多方人员发表看法,从而让画面生动起来,让报道活跃起来。
3.画龙点睛,而不是滔滔不绝。要说得得体、到位、适度,要通过现场采访让采访对象说出符合编辑意图的事例和观点,要更多地运用画面、典型事例和统计数字来佐证和引导受众提出理性、正确的判断。(中国传媒大学 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