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重庆多宗地块终止出让,多因素致二轮土拍市场转冷

底价成交成为主旋律,土地流拍明显增多。

9月23日,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部分地块予以终止公告的通知》,9宗地块终止出让。同日,南京土地市场网亦发布消息称,NO.2021G81等11幅地块终止出让。

频繁撤牌只是土拍转凉的缩影。重点城市第二轮集中供地进度已过半,数据显示,与第一批集中供地的市场火热不同,本轮土拍热度不高,尤其青岛、济南、天津、沈阳等低热城市底价成交成为主旋律,土地流拍也明显增多。

土拍市场降温:溢价率下降,流拍撤牌率上行

第二轮集中供地可谓“一波三折”。

第二轮地块原计划在 7 月份集中挂牌,为响应中央加快完善“稳地价”要求,多数城市延期挂牌并调整土拍规则,供地节奏普遍放缓,挂牌或出让时间有所延期,多数城市在 8 月份挂牌并于 9-10 月集中成交。

而已完成第二轮次地块出让的城市则整体出现降温,流拍撤牌率上行,稳地价效应显现。譬如,苏州、成都、沈阳二次供地溢价率分别为1%、2%和1%,较一次集中供地时的7%、7%和10%有明显下降;而流拍率方面,苏州、成都、沈阳二次供地分别为14%、31%和57 %,一次供地则为0%、0%和12%,上升明显。

焦点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共计有7个集中供地城市发布了停牌公告,有6个城市有部分地块发生流拍。其中沈阳数停牌量最多,累计有24宗地块在开拍前一天停牌,占第二批集中供地总数量的52%。此外,济南停牌地块合计有20宗,天津19宗,同时也有部分城市发生流拍,二者合计达到126宗。

同时,尽管重点城市第二批集中供地供应规模整体增加,但各城市分化明显。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已发布挂牌公告的20 城整体宅地供应进一步增加,第二批推出占地面积达到 4951 万平方米,较首批增长 4%。各城市供应规模分化明显,厦门、深圳、成都、无锡等城市加大供地,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供地规模则有所下滑。

土拍规则优化:竞拍机制完善,参拍门槛提升

2021年是集中供地元年,对于土地市场“零售转批发”的接受程度,政府与企业都尚在探索。

第一轮集中土拍中,除北京、上海和青岛等城市低溢价成交以外,多数城市都出现了地价上涨的情况,部分城市激情参拍,疯狂抢地的现象不乏发生。在此背景下,二批集中供地出让中,调控逐步深化。

为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相较第一批集中土拍,第二轮集中供地中重点城市竞拍机制逐渐完善。例如,多城市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房地价联动机制,深圳在下调最高地价的同时也调降了最高销售价格,武汉则引入房地价联动机制,广州热点区域南沙和黄埔的地块也开始试点“限房价”。与此同时,为了严控溢价,多数城市竞价达上限后转为“摇号”并禁马甲,以降低房企拿地成本。

另一方面,多城市参拍门槛提升也对房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多城市不仅也从开发资质、购地资金、保证金等多个维度提升参拍门槛,并设定禁拍年限,近半重点城市还引入“定品质”或“竞品质”。

以资金方面为例,大多数重点城市调整土拍规则,加强房企购地自有资金审查,明确房企股东和购地资金来源“五不得”,譬如,上海、南京等 8 个城市须在土拍前后提供经会计师事务所鉴证的材料或审计报告,杭州、苏州和深圳等城市二批次地块还上调了保证金比例,其中杭州取消首批 5000 万元保证金托底机制,保证金比例恢复。

观望情绪上升:利润利好预期有限,资金端持续承压

二轮集中供地参拍门槛的提高与品质相关要求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房企拿地意愿。比如,杭州第二批次有 10 宗地块试点“竞品质, 竞地价”并要求现房销售,但仅一宗地块报名数量达到挂牌要求。

在此背景下,“二批次地块土拍规则优化对房企利润端利好预期相对有限,特别是竞自持、竞高品质方案地块。”中指研究院分析师在研报中表示,客观上来看,尽管下调溢价上限和取消“竞配建”可以降低房企的拿地成本、增厚房企利润空间,但同时,天津等城市的部分地块增加了配建或自持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等要求,成都、 苏州等城市亦增加了品质相关要求。“房企拿地成本有所下降,但配建、自持及施工成本增加下,二批次地块土拍规则优化对房企利润端利好有限。 ”

“房企拿地意愿下降也与近期的资金持续承压不无关系。”多位业内人士称,年内重点城市政策调控延续常态化,2021年来的市场变化持续变冷是原因之一。比如近期杭州、北京和上海等城市陆续加码限购,合肥、无锡和广州等城市引入二手房价格参考机制,再叠加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落地,6 月以来银行贷款额度持续吃紧,按揭放款明显放慢,部分城市市场调整压力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1.4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1.9万亿元,1-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增速分别较1-7月收窄5.6、7.9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连续第8个月增速回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转冷,到位资金又减少,房企后续经营面临的资金压力逐步变大,这必将进一步影响到房企的拿地意愿。”焦点研究院研究员赵文浩表示。

销售市场转冷的同时,今年以来,中央持续加强了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三线四档”融资规则逐步完善并持续发力,商票和拿地销售比被纳入监管,在融资难度加大、资金链偏紧影响下,企业拿地积极性明显受挫,尤其是触及红线的房企大都“暂停”了新增土储。

此外,分析人士还认为,土地市场转冷也与房企拿地紧迫性下降有关。“前两批次供地的背景有所不同,”其表示,首批集中供地前重点城市受“两集中”政策影响连续多月未供地,而集中在二季度出让的首批地块可年内入市,对房企业绩形成贡献,房企补货意愿强烈,市场竞争加剧下土地市场热度较高。而对后续两批次地块,房企观望情绪上升,拿地趋于理性。“年度拿地金额在上半年的拿地中消耗过大,或也间接影响到下半年拿地。”

在当前销售放缓,回款速度变慢和融资受限的市场环境下,房企参与土地竞拍日益谨慎。2021年以来,华夏幸福、蓝光、恒大等多家企业经营发生流动性危机,“对于房企来说,拿地谨慎可以度过行业的低潮期,激进拿地则搞不好会使得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赵文浩称。

相关阅读
2021年集中供地“过山车”:高杠杆、高周转时代已去
北京市2021年集中供地1904亿元收官,市场回暖尚需时间
二轮土拍持续降温, 现微调政策平稳楼市
热点城市集中供地掀起小高潮,10城卖地合计逾5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