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的2022:井喷式爆发、上车与突破

激光雷达,这个曾经被淡忘的机械设施,逐渐成为无数厂商趋之若鹜的“宠儿”。

文|新工业洞察

激光雷达,这个曾经被淡忘的机械设施,逐渐成为无数厂商趋之若鹜的“宠儿”。

在激光雷达上车之前,多数用于医疗、军事、通讯、工业、航空等各个专业领域,在民用领域的涉及相对较少。

而就是这个曾经被马斯克所嫌弃的装置,受到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追捧,在纯视觉路线与激光雷达选择上,“造车新军们”不再犹豫,甚至引起了当年的激光雷达数量大战。

“喜事总相逢”,激光雷达在下游厂商中的“疯抢”,上游激光雷达企业也是“笑开了颜”,相关企业受到不少明星资本的青睐。高瓴、小米、中科创星、英特尔、峰瑞、顺为等一线机构纷纷入场,重金押注赛道。

2月10日,中金公司也是发布激光雷达相关研报,认为车载激光雷达放量,有望推动半导体激光器市场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前装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66亿元,相关发射单元市场规模也有望达到107亿元。

在激光雷达行业整体趋势利好的背景下,对于这一赛道上的企业来说,又该如何把握住这样的机遇?

激光雷达井喷式上车,大小厂商纷纷“吃饱”

2021年,可以说是激光雷达出现拐点的关键一年。

1月9日,蔚来在2020 NIO Day上发布ET7新款车型,宣布将搭载一颗最远探测距离500米的激光雷达。从此,便拉开了激光雷达上车的序幕。

从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到哪吒、威马,再到传统车企长城、吉利、北汽,国内多家车企纷纷宣布将推出搭载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并预计在2021年、2022年实现量产。

图源:智驾网

延伸到国外市场,本田、丰田、福特、大众、沃尔沃等老牌车企也都纷纷在自家车型搭载了激光雷达。一个最直观的现象,国内车企基本上都采用了国产品牌生产的激光雷达,而国外车企则是选择了老牌供应商。

但能够看到的是,这种现象的最终导向都将推动整个激光雷达的发展。根据沙利文发布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135.4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4.63%。

推动激光雷达呈现井喷式上车的逻辑在于,随着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化成为趋势,激光雷达在测距精度、抗干扰等方面具有更好地表现,能给予自动驾驶更大的主导作用。此外,随着技术路径逐渐成熟促使激光雷达价格下降。目前,车规级的激光雷达多是采用混合固态方案,价格相比机械式激光雷达大幅下降。

这一年不仅是激光雷达出现井喷式上车的现象,就连激光雷达赛道内的大小企业,在资本市场都异常吃香。

进入2021年,激光雷达厂商融资的消息接连不断。

新锐企业中,探维科技、飞芯电子、洛微科技、灵矽微电子、力策科技等企业纷纷完成A轮融资或战略融资,其中不乏融资金额过亿的大额融资。

相对成熟的企业,也频获资本的青睐。禾赛科技完成3亿美元D轮以及小米7000万美元产投融资;图达通连续获得B轮及B+轮融资;一径科技获数亿元B轮融资;苏州挚感光子完成A轮融资;镭神智能获C轮融资。

甚至有传言出,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老牌企业或将于2022年赴美IPO。

在装配量以及需求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激光雷达行业的市场格局也逐渐迎来了变化。作为曾经在机械雷达领域一家独大的Velodyne,随着Luminar、Innoviz、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新型企业崛起,逐渐变得吃力起来。

2021年国内激光雷达行业,大赢家要数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华为、大疆等实力企业。仅是禾赛科技研发出的AT128车规级长距半固态激光雷达,目前就已经拿到了包括理想、集度、高合、路特斯等在内的多家车企数百万台的定点,并将于2022年开始大规模量产交付。

可以说,2021年的激光雷达市场,呈现出了井喷式爆发的局面。

行业百家争鸣,激光雷达企业如何求同存异?

尽管2021年激光雷达上车,呈现出井喷式爆发的局面,但由于技术门槛高,发展时间短,激光雷达市场尚未成熟,行业正处在混沌的百家争鸣时期。

从导入期进入成长期,未来技术路线的选择、量产客户的开拓、融资能力等都将左右激光雷达行业的竞争格局,这也意味着激光雷达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另外,随着汽车智能化、高级自动驾驶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明确趋势,L3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车辆都将采用激光雷达。未来5-10年随着自动驾驶逐步从L3过渡到L4级别,激光雷达将迎来真正的爆发期。这对于禾赛科技、速腾聚创这些激光雷达企业而言,将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据Yole预测,到2026年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57亿美元,2020-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1%,细分市场里,智慧城市增速最快将达到35%;自动驾驶出租车和巴士增速为33%;智能物流为23%。

但随着激光雷达市场盘子做大后,需要激光雷达企业自身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具备占据市场份额的底气。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随着激光雷达上车继续井喷式爆发的趋势,激光雷达从机械式过渡到混合固态式、再到固态式,已形成不可逆之势。

那么,要想实现这种技术路径形态的转变,对于企业来讲,在自身软硬件实力、研发团队、交付量等方面都是需要核心考量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像禾赛科技、速腾聚创、Velodyne、飞芯电子、图达通等新老企业不断扩大研发团队以及自身研发实力的关键。

据不完全调查显示,2021年,全球车规级激光雷达企业达到了50家,其中,国内企业占据半壁江山。而在众多激光雷达企业中,其研发团队人数均超过百人团队,甚至有企业研发团队人数过千人。

以拿禾赛科技为例,据了解,目前,禾赛科技团队人数已经超过700人,研发人员占比60%以上,其CS、CEO、CTO均是毕业于知名高校,主修或辅修过激光雷达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专业地知识储备。目前,禾赛科技已授权专利达到265项,其中96项为发明专利,自研芯片、功能安全、主动抗干扰等技术均打破了行业多项记录。

而随着激光雷达芯片化、系统化趋势成为主流之后,速腾聚创、图达通、禾赛科技等众多老牌企业,也是将目光转向了芯片级、系统级激光雷达研发。以禾赛科技为例,从2017年开始,禾赛科技便发力系统级、芯片级激光雷达的研发,将研发重点放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两个方面。例如,搭载禾赛科技自研芯片的PandarXT就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近年来,禾赛科技还在感知算法方面进行了布局投入,与滴滴自动驾驶、百度Apollo等自动驾驶领域头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激光雷达感知算法层面的研发。

反馈到实际数据上来看,禾赛科技在芯片研发、交付量上取得不错的成果落地。目前,禾赛科技相关激光雷达产品全球交付量已经超过万台。除了国内的百度、文远知行、小马智行、滴滴等自动驾驶企业成为禾赛科技的客户外,海外市场中也出现了一股“禾赛潮流”。据悉,在美国加州,自动驾驶领域前15强企业有超过一半都是禾赛科技的客户。

放眼未来,激光雷达市场仍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随着终端市场需求的扩大,市场竞争与日俱增。但可以证明的是,一个在软硬件实力、研发团队等方面具有扎实底座的企业,也就拥有更多领跑行业的机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不要神化激光雷达
被车企抛弃的Mobileye,凭什么二次上市?
特斯拉依旧头铁坚持视觉路线,激光雷达会笑到最后吗?
造车 8 年的百度,为啥认为“弯道超车”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