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作者陈琦
2025年2月11日,京东正式推出京东外卖,在本地生活赛道投下一颗深水炸弹。当日,京东外卖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宣布2025年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可享全年免佣金,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美团股价也因此连续两日下跌。
在外卖行业看似“美团饿了么二分天下”的格局下,京东以“品质外卖”和“0佣金”为卖点强势入局,试图撬动市场,其未来走向备受瞩目。
京东对外卖市场的布局早在多年前就已悄然展开。2022年,京东零售CEO辛利军曾透露进军外卖市场的计划,2024年,京东将即时零售业务全面升级为“京东秒送”,并整合了“小时达”和“京东到家”。如今,京东外卖的正式上线,不仅标志着京东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深度拓展,也预示着电商与本地生活服务融合的新趋势。
平台高佣金一直是困扰商家的难题,美团对外宣称佣金率为6%—8%。针对这一问题,京东外卖推出“0佣金”策略,直接击中行业痛点,对利润空间薄弱的餐饮商家颇具吸引力,能够快速积累商家资源,提升平台的商家丰富度。
与美团、饿了么早期“地推铁军”横扫中小商家的策略不同,京东外卖选择聚焦连锁品牌,如海底捞、周黑鸭、蜜雪冰城等。这类商家标准化程度高,无需平台投入过多运营资源,且能快速树立“品质外卖”形象。
京东外卖只招募“品质堂食餐饮商家”,通过审核营业执照、审核门店照片、销售人员线下拜访核验等方式确保品质,从一开始就杜绝行业内存在的“幽灵外卖”商家,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外卖的追求。
京东入局外卖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随着电商流量逐渐见顶,增长遭遇瓶颈,而外卖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长潜力巨大。2024年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45亿 ,年均增长率有望超20%,下沉市场潜力不断释放,为京东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外卖作为高频消费场景,能有效提高用户复购率,增加用户粘性,在用户存量时代,有助于京东更好地留住用户。
通过整合本地生活服务,京东能够完善自身生态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此外,京东外卖可与京东的即时零售业务相互协同,通过外卖业务吸引用户,带动即时零售和秒送板块的消费,推动即时零售业务增长。
京东拥有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京东物流已覆盖全国99%的城市和乡镇,“京东秒送”最快仅需9分钟,依托达达快送体系,能实现“分钟级配送”,为外卖业务提供了有力的配送保障。同时,京东在AI和大数据领域有技术积累,可利用这些技术优化外卖业务的运营,如智能调度、精准推荐等,提高用户体验。
京东外卖的入局,无疑将加剧外卖市场的竞争。美团与饿了么将不得不面对这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调整策略以应对挑战。同时,京东外卖的出现也将推动外卖行业向更高品质、更精细化方向发展,促进佣金体系透明化与配送服务标准化。
从长远来看,京东外卖有望成为即时零售生态的核心入口之一。通过高频次的外卖服务,带动生鲜、3C等核心商品类别的销售增长,打破营收增长缓慢的瓶颈。此外,京东还可凭借其在下沉市场的供应链优势,通过“餐饮+零售”等组合打法,渗透县域市场,进一步拓展其市场份额。
然而,京东外卖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美团与饿了么已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用户习惯高度固化,京东需要投入大量补贴与营销活动来培养用户习惯。其次,外卖业务涉及食品安全、餐品保温、售后纠纷等复杂环节,需要京东深度理解餐饮行业痛点,并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最后,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控制成本与价格,也是京东外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京东外卖的商家丰富度仍待补足,入驻品牌数量有限,消费者选择空间小。用户心智尚未建立,难以形成高频复购。很多入驻门店的销售数据不理想,多数门店用户评价未突破三位数,且存在大量系统默认评价,甚至很多店铺都未能形成门店评分。
在价格方面,以某连锁快餐的一款产品为例,同一订单在京东外卖的优惠后价格和美团相差无几,但京东外卖配送费较高,前后相差近6块钱,价格竞争力不足。在配送服务上,虽然京东拥有自身的配送体系,达达秒送年活跃骑手数量接近130万人,但与美团70亿季度订单量支撑起的470万骑手运力池相比仍有差距。配送服务基本分两种,首页推送使用京东“达达秒送”的店家较多,少部分是商家自送,配送的稳定性和及时性仍需考验。
美团近年来十分重视即时零售业务,2023年美团研发投入212亿元,2024年一季度研发投入也达到50亿元,重点强化AI调度系统与无人配送技术,其算法可实时预测商圈订单量,动态调整骑手分布。饿了么则押注“近场零售”,推出“近场品牌官方旗舰店”,有阿里生态支持,高德地图、支付宝的流量入口为其导流,88VIP会员体系也增强了用户粘性。京东外卖面临着来自美团和饿了么的激烈竞争和压制。
在移动互联网江湖,“电商、搜索、社交、视频、外卖、网约车”五分天下。随着头部平台主营业务的增量市场见顶,它们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增长点,而基于用户群体一致,基础设施完善,则很容易切入到彼此万亿级业务体量中。正好也可以借机搭建起更稳固的生态闭环,牢牢捆绑并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而攻入其他互联网巨头的战略腹地也就变得十分必要。
于是,那些互联网巨头们便从用户时长的竞争,转向了彼此核心业务的攻与守,这在近几年尤其突显,比如抖音做电商、百度做网约车、京东做外卖、360做搜索、微信做视频等等。这反映出当下各大平台在商业版图延伸中引发冲突对抗将成为常态,在面临营收增长挑战的同时,缺乏对未来前沿科技的探索,导致扎堆竞争的大乱斗局面。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还击,互联网巨头们正在尝试打造一款融合各种流量入口的超级应用,未来用户们也许会在一款应用上满足日常衣食住行的所有消费需求,平台之间的竞争将“既决胜负、也定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