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ech星球 任雪芸
半年前,人形机器人曾掀起全民热议,如今却迅速降温。然而,机器人赛道的热度从未真正褪去。
今年“五一”假期,外骨骼机器人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在黄山、泰山、华山、武功山等知名景区,这个“行走的黑科技”摇身一变成为登山辅助神器,凭借独特的功能与新奇体验,吸引无数游客争相体验,成功“出圈”。
一位带家人体验了外骨骼机器人的游客称,它能感知到穿戴者抬腿、收腿的动作,并在合适的时机给出助力,“有辅助的力量后,走路登山都能感觉到轻快。”
事实上,这类机器人并非新鲜事物,在医疗康复、工业生产等专业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应用体系。随着技术迭代与规模应用,叠加核心部件成本的下降,催生出了更轻便、智能的解决方案。
伴随消费市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老龄化社会对辅助设备的迫切需求,外骨骼机器人迎来了C端市场的增长空间。在这背后,多家外骨骼企业瞄准了养老、户外等场景。
80元租“机械腿”,外骨骼机器人开启全民体验时代
“没想到价格这么便宜”,在山东泰山景区,体验了一把外骨骼机器人的游客向Tech星球感叹道。这款曾因“黑科技”属性被贴上高价标签的设备,如今以百元左右的租赁价格出现在了各大景区。
据Tech星球了解,目前泰山景区外骨骼机器人租赁服务覆盖核心登山路线,无论是红门至中天门,还是中天门至南天门,统一执行80元/3小时的租赁标准,单块电池续航可达8小时。
而在湖北恩施大峡谷,外骨骼机器人起步租赁价格同样不过百,为98元/3小时,后续每增加半小时加收20元。
另外,陕西华山景区则以天计费,价格为200元一天,提供两块电池,总续航约7小时。
相对实惠的体验价格,是这类产品走向C端市场的关键。上述游客向Tech星球表示,在其租赁当天,因设备投放数量有限,且价格亲民,外骨骼机器人供不应求。“走到中天门时,我们想再租一台,但发现当时已经没有空余设备了。”
过去,外骨骼机器人曾是普通消费者难以触及的“天价”黑科技。
在专业的医疗领域,外骨骼机器人的价格从几万到上百万,主要为偏瘫、弱能老人、脑瘫儿童等病人服务。而在工业领域,用于重物搬运、高空作业等场景的外骨骼设备,单台售价也通常在万元至几十万元左右,且多为企业定制采购,用于提升特定工种的作业效率。
随着材料技术革新、算法优化以及规模化生产的推进,外骨骼机器人成本显著下降,通过租赁模式将单次使用成本压缩至百元以内,成功打破了消费壁垒,让这项前沿科技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视野。
据一位从业者透露,随着技术进步与量产规模扩大,外骨骼机器人的C端价格在不断下探。
以泰山投放的外骨骼机器人为例,其来自深圳肯綮科技,产品售价在6000至8000元之间。此前,杭州程天科技也在购物平台上架了一款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面向个人用户销售,价格直接降低至2599元。另一家外骨骼机器人企业傲鲨智能,今年以来,也在持续推出千元消费级产品。
上述从业者表示,这只是开始,随着轻量化材料应用、驱动电机性能升级和智能控制系统优化,外骨骼机器人制造成本将持续走低。在他看来,当成本降至临界点,外骨骼机器人就能真正叩开民用市场的大门。
C端市场成新战场,外骨骼机器人开启掘金时代
“的确比想象中省力”,一位体验过泰山外骨骼机器人的游客表示。
这台总重仅1公斤左右的外骨骼机器人,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一部分背在肩上,一部分绑在膝盖上。开启后,它能通过设备带动腿部提升,为爬山、上台阶等运动中的游客提供一定的力量支撑,从而达到节省体力、保持体能的作用。
在“无痛登山”“轻松拿捏”等宣传语的助推下,外骨骼机器人不仅收获了游客的好评,更在“五一”假期后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
A股市场中,诸如探路者、精工科技等多家公司提前布局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同时,多家投资机构迅速将目光投向这一赛道,行业内相关企业的融资事件开始密集出现。
近一周,长沙优龙机器人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级战略融资。另一家外骨骼机器人企业傲鲨智能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彬复资本领投,老股东国仪资本加码跟投。
一位负责智能硬件赛道的分析师表示,其所在的机构今年密集关注机器人相关的企业。“从具身智能到外骨骼,我们都在看。”谈及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他直言,该赛道未来的高度将取决于消费级市场的开拓成效。
围绕这股热度,不少企业在内部调整了产品方向,将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作为研发的重点之一。
早在2024年,傲鲨智能宣布在市场和产品战略上做出重要调整,推进B端市场C端化,未来计划形成B端、G端、C端“三条腿”发展的格局。
此前程天科技主要面向医疗和康养机构研发相关产品,今年3月份也首次推出了针对个人用户的消费级外骨骼产品。
甚至户外品牌也在试图从中分一杯羹。此前,始祖鸟曾发布一款动力外骨骼产品“MO/GOTM外骨骼软壳裤”,试图通过电子供能和智能计算,增强徒步者登山时的腿部力量。而探路者也与迈宝智能联合开发了外骨骼,支持登山助力与下坡缓冲。
上述从业者向Tech星球透露,企业之所以如此积极地调整产品方向,是因为看到了明确的消费需求。
在布局C端市场时,企业将核心消费群体聚焦于三大领域:热衷徒步、登山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体能渐弱的中老年群体,以及因运动损伤引起身体疼痛的年轻人群。“正是这些群体的现实需求,让外骨骼企业选择发力研发更贴合市场的消费级外骨骼产品。”
当资本热潮遭遇现实隐忧
当下,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精准踩中多重时代风口,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叠加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浪潮的强力助推,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新时代的到来。
根据调查公司ABI Research的研究,全球外骨骼机器人产业产值增长迅猛,从2020年的3.92亿美元预计增至2030年的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3%;出货量也将从2025年的10.7万件增长到2028年的30.1万件。
然而,拨开数据增长的光鲜表象,现实消费市场中的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却未达预期,距离真正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社交平台上,一位体验了外骨骼辅助登山的消费者称,在外骨骼机器人使用时,如果抬腿的角度和速度与设备运行节奏不一致,可能会被机器的力量破坏原有的重心。
社交平台上,一名体验了外骨骼辅助登山的用户分享称,外骨骼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与预期存在差距。一旦自身抬腿的角度、速度与设备运行节奏不匹配,机器施加的外力极易破坏身体原有平衡,带来安全隐患。
一位体验者向Tech星球反馈,长期使用外骨骼产品会削弱身体自我感知能力,使人在运动时难以准确判断自身承受极限,进而导致过度消耗。“停用设备后,身体明显处于透支状态,需要较长周期恢复。”
另一位因家人膝盖问题购买了外骨骼机器人的消费者则表示,当下面向C端的产品,大都只是能够辅助行动的电子机器,而非医疗康复产品,在使用上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的控制力。
除了技术层面的不足,外骨骼机器人在C端市场的推广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当前产品的舒适性与便携性仍有待提升。上述租用产品体验登山的游客称,尽管产品重量在1公斤左右,但长时间穿戴仍可能带来不适感。“机器和身体绑定的位置会出汗,也会感觉到很累。”
在安全规范方面,上述从业者表示,目前外骨骼机器人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其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都需要经过更为严谨的评估。在他看来,仅仅是推动价格降低,远远不足以支撑外骨骼机器人在C端市场的长远发展。
眼下看来,若想成为大众生活的实用工具,外骨骼机器人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