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化网约车开进了死胡同?

行业持续变革。

文|车市物语  程功

2020年11月16日,全汽车行业的目光都集中在一辆名叫“比亚迪D1”的车上。不是因为这辆绿油油的车有多么好看,而是因为这辆车在当时创造了汽车的一个新品类——“定制化网约车”。

超大的后排可以给乘客更多腿部空间,网约车司机在中控屏就可以接单,后排有专属的杯架和显示屏……比亚迪D1的诞生前后,业内掀起了一股“定制化网约车”的浪潮。

在2020年到2021年之间,这种车辆曾经火热一时。不仅仅是比亚迪联合滴滴推出了D1,奔腾也和滴滴、T3出行等平台打造了NAT。

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定制化网约车一度在主机厂中蔓延。

计划打入网约车市场的车企并不少数, 2021年初的哪吒V网约定制版,以及投放于B端市场的威马E5都已经上市。小鹏N5这款专为网约车打造的车也已经“箭在弦上”。另一面,T3出行曾表示,2021年新增量中的三分之一都会是定制车。

只不过,看似热闹的定制网约车市场,近些时日也显得凋零落寞。

随着需求的降低,网约车大盘正在急剧萎缩。这个产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参与者都在遭遇“裸泳”的考验。那么,定制网约车还有多大的机会?

#壹、定制网约车不是“伪需求”

把目光放回到一年前的2021年3月,彼时的网约车订单还处于历年来的高位水平。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共收到订单信息7.6亿单,相当于每天都有2400万单网约车订单。

这也是滴滴与比亚迪联合推出D1的第4个月。在这个月,比亚迪D1创下了1166辆的月销量。随着双方的联合发力,在2021年的上半年,比亚迪D1最高单月销量超过2700辆,跻身当月MPV销量榜前十。

比亚迪D1

车型“定制化”优势,已得到行业普遍认可。定制化网约车不仅仅是在车身做了创新,在服务模式上也做出了调整。对于司机来说,比亚迪D1这辆车的使用成本完全可以接受。这辆车为司机提供了半年租和一年租两种模式,半年租每月租金4399元,一年租每月租金4299元。相比于油车租金要降低10%左右,而且平台更加正规。

换句话说,定制化网约车不是一种车型,而是改善之后的司乘体验。运营车辆与私人车辆在产品需求、功能设计、服务体验上并不相同,这也就让更多车企想进入该市场分一杯羹。

在比亚迪之后,东风也计划推出精准的定制化产品,来满足共享出行需求。曹操出行也和睿蓝汽车签订了协议,将共同推广来自吉利的“充换电模式”网约车,主要是枫叶80V和枫叶60S。

枫叶80V

但2022年过后,受到疫情的影响,出行市场不复往年的光景。

2022年4月1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3月网约车运营数据。数据显示,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5.39亿单,同比下滑超29%,环比下降2.2%。

网约车订单量下滑严重,这从根本上打击了对定制网约车的需求。在今年3月,比亚迪D1销量为39辆,同比下降97.52%,环比下降7.14%。相比于2021年动辄四位数的销售量,这款车已经“未老先衰”,提前进入了“产品末期”的销量。

与比亚迪D1定位相同的奔腾NAT,在2022年3月销量虽然为558辆,但相比于高峰时期的6890辆,仍是巨量下降的走势。

从车型本身属性来看,类似于比亚迪D1这样的B端高度定制化产品,本身面向的受众群体就相对狭窄。在打造这款车时,就带有滴滴的深度烙印。比如比亚迪D1搭载的是DIIA智能车机系统,这是由滴滴研发的,专为网约车定制的内置车机系统。

在系统内,滴滴集成了车机版司机接单系统、智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登录、司机服务等功能。D1的方向盘上还设有“滴滴键”,司机师傅可通过该键迅速接单。

D1上为滴滴打造的硬件

所以,这款车的主要客户为网约车平台方。当然,这也是此类定制网约车的固有限制。“目前D1还没有面向民用市场销售。”比亚迪公关副总监蒋永敢表示,当初D1在签单时总量可观,但后来遭遇了网约车行业的震动。

近日,墨西哥当地最大的新能源交通运营商VEMO向比亚迪墨西哥分公司合计购入1000台D1,其中200台已在当地投入运营,这1000台D1将组成海外最大纯电动出租车车队。这或许是比亚迪D1的“反向思考”——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微调之后转向国外也无可厚非。

一方面是网约车平台对“专用车辆”的现实需求,另一面则是定制化网约车不甚明朗的前景。那么,定制化网约车该走向何处呢?

#贰、各自为战,头部平台难以推动模式创新

“在中短期,定制化网约车的市场容量并不大。”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表示,定制化网约车的发展,在中短期将受制于行业需求。

当下,网约车市场陷入了萎缩期已是不争的事实。需求下滑之下,所有的网约车平台都难免遭受到波及。而定制网约车的特点,就是和出行平台具有强相关性。

第一家定制网约车的出行平台滴滴,目前还处于监管调查阶段,没有能力去进一步发展其他定制车型。从比亚迪D1的销量曲线上就可以看出,在滴滴遭到监管之后,比亚迪D1的销量呈直线下滑,从月销量2172辆左右迅速下滑至月销量280辆。

目前的行业第二名是T3出行,据统计,2022年至今T3出行市占率已经超过11%。而在这样的规模下,相对于行业的头部平台来说,还有着较大的距离。而在T3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将通过加盟司机来弥补,而自营车辆增加相对缓慢,这也就进一步降低了对定制网约车的需求。

需求难以提振,这是定制网约车暂时遇到挫折的根本原因。

张君毅表示,深度定制网约车需要一个较强的头部平台来推动,这将带领整个产业发生模式的转变。“但现在某些头部企业已经无力承担起这个任务了,其它平台的订单量不足,支撑新模式还有挑战。”他说。

所以,定制网约车的进一步发展,凭一家之力难以推动。但如果想协同整个行业来共同定制网约车,出行平台将很难达成一致。

不同的网约车平台有不同的投资方,这些投资方都有着各自相关的车企。就推动定制化网约车而言,各家出行平台较为倾向于选用母公司的车辆。例如曹操出行的车辆大多为吉利旗下汽车品牌,享道出行多为上汽乘用车。

T3出行车队

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下,目前业内很难形成合力。规范网约车标准,提升网约车安全性,这是政府要解决的公共安全问题。但这样的难题,难以用行政命令去推动车企推出定制化车型,因为这是市场经济行为。

更何况,在成本上来说,定制化网约车的成本远不如对现有车型进行改进。“车企要是为定制网约车开发新平台,定制产线成本很高,一般网约车平台的购买量,支撑不起来这么一条线,还是需要柔性化生产。”张君毅说。

当下的出租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出租车公司购买的桑塔纳,和市面上销售的桑塔纳有很大的区别。对于车企来说,仅仅是通过减配换色,或是加强后排就可以得到网约车的车型,完全不用更改生产线。

当B端车型与C端车型共用生产线,还可以进一步摊薄该车型的成本。曹操出行正是应用了枫叶80V车型,而这款车也正是由吉利嘉际改进而来。

此外,车企旗下的出行平台,也通常起到“消化库存”的作用。北汽旗下的华夏出行订购了千辆极狐汽车,联动云使用观致汽车,此类行为都进一步压缩了定制化网约车的生存空间。

#叁、司机更换意愿较低

定制化网约车的发展中,不仅仅是平台鲜有更换定制化网约车的动机,平台的司机也难以响应平台的号召。

即使是盘活网约车的存量,平台也无法将所有旗下车型都更换为定制网约车——网约车平台不同的业务板块,对车型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

在高端出行领域,奔驰、宝马、奥迪等品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在这一领域推出定制化网约车,或将会拉低豪华出行的调性。相对而言,网约车平台不会在这一领域试水。

耀出行

在“专快车”这个单量最大的出行业务领域,无论是滴滴还是T3出行,旗下司机大多数为加盟而不是自营。自然而然,这种模式对司机的约束力较低,司机主动将车辆更换为定制化网约车的意愿,也就不复存在。

某出行平台资深研究员杜灿(化名)表示,网约车司机通常自购车辆的价位在8-9万元,现在的定制化网约车价位在10万左右,高于司机的承受能力。

一位滴滴司机车队的队长表示,大多数网约车都是司机自带车辆,或者是租赁租车公司的车辆。

“让我们换成滴滴自己的车,你好歹得给一些甜头吧。”这位队长说,“不然的话,谁乐意换。”

租车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现有的车企已经构成了稳固的采购协议。所以,这一部分市场不会被定制化网约车所撬动。

滴滴最早推出定制化网约车,但直到如今,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车主开上了比亚迪D1。像滴滴这样强势的平台,推广定制化网约车仍较难的情况下,由此可见,一些弱势平台要想强行让司机购买或租赁定制化网约车,难度会更大。

此外,司机更换定制化网约车的另一个顾虑,则是定制化网约车的“二手残值率”。

现有车型的网约车版本,残值率要远远高于定制网约车。以大量网约车司机购买的轩逸为例,汽车之家大数据显示,轩逸的二手保值率在58.68%左右,而具有“营运车辆”和“电动车”双重性质的比亚迪D1,二手车保值率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这对于司机来说,每一笔都是值得计算的成本。

奔腾NAT

当前,定制化网约车仍在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困扰,很多车企在这一方面的“偃旗息鼓”,正是行业发展的明证。“未来的趋势是,定制化网约车或许会出现,但不会以‘定制化网约车’的名字去卖,这也是为了扩大到个人消费市场。” 杜灿说,“谁会愿意自己开的车是网约车呢?”

疫情之下,个别城市的交通停摆,这对于出行行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只不过,中短期仍会面临着发展压力的定制化网约车,从长期来看,仍有着广阔前景。”张君毅说,毕竟网约车对车辆有与私家车型不同的要求,局部定制,改装换电底盘等需求还是不断的,甚至自动驾驶。

“举个例子,普通家用车舒适型加强的是前排,网约车加强的则是后排,两者的使用场景不同,设计理念也就会大相径庭。”

未来,出租车油改电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汽研数据显示,到2025年,网约车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会达到240万辆的水平。同时,全国140万辆左右巡游出租车,有大量的油车需要更换为新能源汽车,这都是巨大的市场。

出行行业恢复景气尚需时日,而现在车企和出行行业要做的,只是坚守信心,静待花开。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谁在扒长城汽车的销量墙角?
市占率超42%,中国品牌汽车抢了谁的蛋糕?
比亚迪:销量保底,平稳通过开年摸底考
智能汽车的高端盛宴